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名词重叠研究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本文采用的基础理论 | 第19-23页 |
第一节 对比分析理论 | 第19-21页 |
一、强势说 | 第19-20页 |
二、弱势说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偏误分析理论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汉语名词重叠的本体研究 | 第23-36页 |
第一节 名词的构形重叠与构词重叠 | 第23-24页 |
一、构形重叠 | 第23-24页 |
二、构词重叠 | 第24页 |
第二节 名词重叠的构成形式 | 第24-27页 |
一、AA式 | 第25页 |
二、AAB式 | 第25-26页 |
三、ABB式 | 第26页 |
四、AABB式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名词重叠的语义特征 | 第27-33页 |
一、AA式 | 第27-29页 |
二、AAB式 | 第29-30页 |
三、ABB式 | 第30页 |
四、AABB式 | 第30-33页 |
第四节 名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 第33-36页 |
一、具有名词性质的重叠式 | 第33-34页 |
二、具有形容词性质的重叠式 | 第34页 |
三、兼有名词性质和形容词性质的重叠式 | 第34-35页 |
四、具有量词性质的重叠式 | 第35页 |
五、具有副词性质的重叠式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名词重叠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第36-39页 |
第一节 调查对象及目的 | 第36页 |
一、调查对象 | 第36页 |
二、调查目的 | 第36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 | 第36-39页 |
第四章 留学生习得名词重叠的偏误分析 | 第39-59页 |
第一节 名词重叠的偏误类型 | 第39-49页 |
一、重叠式的偏误 | 第39-42页 |
二、句子成分的偏误 | 第42-45页 |
三、“de”的偏误 | 第45-47页 |
四、搭配不当 | 第47-48页 |
五、语序不当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名词重叠的偏误原因 | 第49-55页 |
一、母语负迁移 | 第49-51页 |
二、目的语规则泛化 | 第51-52页 |
三、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当 | 第52-53页 |
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 第53-54页 |
五、教材的编排不当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未现名词重叠的类型及其原因 | 第55-59页 |
一、未现名词重叠的类型 | 第55-56页 |
二、名词重叠未现的原因 | 第56-59页 |
第五章 名词重叠的教学策略 | 第59-69页 |
第一节 课堂教学策略 | 第59-64页 |
一、知识讲解要全面清晰 | 第59-60页 |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 第60-62页 |
三、循序渐进地组织练习 | 第62-64页 |
第二节 教材编写策略 | 第64-69页 |
一、语法注释方面 | 第64-66页 |
二、生词和课文方面 | 第66-67页 |
三、课后练习方面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