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皮废甜浆中大豆低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2页 |
| 1 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4-30页 |
| ·大豆低聚糖的含量与组成 | 第14-15页 |
| ·大豆低聚糖的结构 | 第15页 |
| ·大豆低聚糖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5-17页 |
| ·大豆低聚糖的加工特性 | 第17-20页 |
| ·大豆低聚糖的安全性 | 第20页 |
| ·生理功能 | 第20-24页 |
| ·国内外大豆低聚糖的开发状况 | 第24-27页 |
| ·大豆低聚糖的应用 | 第27-30页 |
| 2 提取与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30-40页 |
| ·提取方法 | 第30-31页 |
| ·分离纯化方法 | 第31-38页 |
| ·检测方法 | 第38-40页 |
| 3 立题背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 ·立题背景 | 第40-4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 第二章 豆腐皮生产过程中低聚糖的物料平衡 | 第42-53页 |
| 0 前言 | 第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 ·实验标样及试剂 | 第42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2-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2页 |
| ·大豆粉中低聚糖的含量 | 第47-49页 |
| ·浸泡对低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漂洗、磨浆、过滤对低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50页 |
| ·煮浆对低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成皮过程对低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三章 豆腐皮废甜浆中物质的检测分析 | 第53-65页 |
| 0 前言 | 第53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3-60页 |
|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 ·实验试剂及标样 | 第53页 |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53-54页 |
| ·实验方法 | 第54-60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0-63页 |
| ·甜浆的基本成分 | 第60-61页 |
| ·功能性物质的检测结果 | 第61-62页 |
| ·甜浆蛋白的分子量范围测定 | 第62-63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四章 甜浆中提取大豆低聚糖的超滤研究 | 第65-91页 |
| 0 前言 | 第6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5-70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5-66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66-67页 |
|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 ·超滤实验 | 第68-70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70-90页 |
| ·甜浆溶液前处理的分析结果 | 第70-73页 |
| ·操作压力对PES膜包超滤甜浆溶液的影响 | 第73-79页 |
| ·温度对PES膜包超滤甜浆溶液的影响 | 第79-82页 |
| ·溶液pH值对PES膜包超滤甜浆溶液的影响 | 第82-84页 |
| ·正交实验 | 第84-90页 |
| 3 小结 | 第90-91页 |
| 第五章 电渗析技术脱除低聚糖粗提液中的盐类 | 第91-122页 |
| 0 前言 | 第9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1-97页 |
| ·实验材料 | 第91页 |
| ·实验设备 | 第91-95页 |
| ·实验方法 | 第95-9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7-121页 |
| ·超滤透过液中的物质含量 | 第97-98页 |
| ·电渗析设备的稳定性测验 | 第98-100页 |
| ·电渗析设备的极限电流密度 | 第100-103页 |
| ·电渗析实验 | 第103-121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 第六章 低聚糖粗提液的脱色研究 | 第122-146页 |
| 0 前言 | 第12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27页 |
| ·材料及其前处理 | 第122-124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24-1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125-127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45页 |
| ·树脂的筛选及其吸附动力学方程 | 第128-142页 |
| ·动态试验结果 | 第142-145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46-149页 |
| 1 结论 | 第146-147页 |
| 2 主要创新成果 | 第147-148页 |
| 3 展望 | 第148-1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9-170页 |
| 致谢 | 第170-171页 |
| 附: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