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调味品的生产论文--食用香料、香精论文

含硫香料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单增李斯特菌概述第12-16页
        1.1.1 生长特性第12页
        1.1.2 毒力因子第12-13页
            1.1.2.1 内化素(Inl)第13页
            1.1.2.2 溶血素(LLO)第13页
            1.1.2.3 转录活化因子(PrfA)第13页
        1.1.3 群体感应概述第13-15页
            1.1.3.1 AI-2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第14页
            1.1.3.2 Agr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第14-15页
        1.1.4 生物膜第15-16页
        1.1.5 单增李斯特菌及其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第16页
            1.1.5.1 传统平板培养法第16页
            1.1.5.2 免疫学检测法第16页
            1.1.5.3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第16页
            1.1.5.4 其他检测法第16页
    1.2 含硫香料第16-19页
        1.2.1 含硫香料简介第16-17页
        1.2.2 含硫香料分类第17-18页
            1.2.2.1 硫醇类香料第17页
            1.2.2.2 硫醚类香料第17页
            1.2.2.3 硫酯类香料第17页
            1.2.2.4 缩硫醛酮类香料第17-18页
            1.2.2.5 含硫杂环类香料第18页
        1.2.3 含硫香料的发展前景第18-19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第二章 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第20-42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0-22页
        2.1.1 实验样品第20页
        2.1.2 实验菌株第20页
        2.1.3 培养基第20-21页
        2.1.4 试剂及药品第21页
        2.1.5 仪器设备第21-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6页
        2.2.1 菌液的制备第22页
        2.2.2 样品处理第22-23页
        2.2.3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23页
        2.2.4 含硫香料作用下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3页
        2.2.5 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第23-26页
            2.2.5.1 细菌总RNA的提取第23-24页
            2.2.5.2 RNA纯化及检测第24页
            2.2.5.3 cDNA的合成第24页
            2.2.5.4 引物特异性验证及内参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第24-25页
            2.2.5.5 BITC对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第25页
            2.2.5.6 MTPITC对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第25-26页
            2.2.5.7 DADS对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第26页
        2.2.6 结果的统计分析第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40页
        2.3.1 三种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MIC的测定结果第26-27页
            2.3.1.1 BITC对单增李斯特菌的MIC第26页
            2.3.1.2 MTPITC对单增李斯特菌的MIC第26-27页
            2.3.1.3 DADS对单增李斯特菌的MIC第27页
        2.3.2 三种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第27-29页
            2.3.2.1 BITC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第27-28页
            2.3.2.2 MTPITC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第28-29页
            2.3.2.3 DADS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第29页
        2.3.3 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第29-40页
            2.3.3.1 细菌RNA的提取及纯化第29-30页
            2.3.3.2 RT-qPCR法引物特异性验证第30-34页
            2.3.3.3 BITC对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第34-36页
            2.3.3.4 MIPITC对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第36-38页
            2.3.3.5 DADS对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第38-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2-53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42-43页
        3.1.1 实验样品第42页
        3.1.2 实验菌株第42页
        3.1.3 培养基第42页
        3.1.4 试剂及药品第42-43页
        3.1.5 仪器设备第43页
    3.2 实验方法第43-45页
        3.2.1 菌液的制备第43页
        3.2.2 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分泌的影响第43-44页
        3.2.3 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基因LuxS表达的影响第44-45页
            3.2.3.1 细菌总RNA的提取第44页
            3.2.3.2 RNA的纯化及检测第44页
            3.2.3.3 cDNA的合成第44页
            3.2.3.4 引物特异性验证第44页
            3.2.3.5 BITC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基因LuxS表达的影响第44-45页
            3.2.3.6 DADS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基因LuxS表达的影响第45页
        3.2.4 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45页
        3.2.5 结果的统计分析第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52页
        3.3.1 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分泌的影响第45-47页
            3.3.1.1 BITC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分泌的影响第45-46页
            3.3.1.2 DADS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AI-2分泌的影响第46-47页
        3.3.2 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基因LuxS表达的影响第47-50页
            3.3.2.1 RT-qPCR法引物特异性验证第47-48页
            3.3.2.2 BITC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基因LuxS表达的影响第48-49页
            3.3.2.3 DADS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基因LuxS表达的影响第49-50页
        3.3.3 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第50-52页
            3.3.3.1 BITC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第50页
            3.3.3.2 MTPITC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第50-51页
            3.3.3.3 DADS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第53-6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4.1.1 实验样品第53页
        4.1.2 实验菌株第53页
        4.1.3 培养基第53页
        4.1.4 试剂及药品第53-54页
        4.1.5 仪器及设备第54页
    4.2 实验方法第54-55页
        4.2.1 菌液的制备第54页
        4.2.2 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ATP的测定第54页
        4.2.3 扫描电镜法观察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菌体形态的影响第54-55页
            4.2.3.1 菌液的制备第55页
            4.2.3.2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第55页
        4.2.4 结果的统计分析第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59页
        4.3.1 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ATP的测定结果第55-57页
            4.3.1.1 作用1h后ATP测定结果第55-56页
            4.3.1.2 作用4h后ATP测定结果第56-57页
        4.3.2 扫描电镜法观察含硫香料对单增李斯特菌菌体形态的影响结果第57-59页
            4.3.2.1 BITC处理后扫描电镜结果第57-58页
            4.3.2.2 MTPITC处理后扫描电镜结果第58-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录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榛子粕抗氧化肽制备及结构鉴定
下一篇:褪黑素处理对鲜切青花菜采后衰老的调控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