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极限性程度补语的界定 | 第13-17页 |
2.1 程度补语范围的界定 | 第13-15页 |
2.2 极限性程度补语范围的界定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极限性程度补语特征 | 第17-30页 |
3.1 极限性程度补语的语法特征 | 第17-24页 |
3.1.1 不能单说,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 | 第17页 |
3.1.2 一般不能被否定 | 第17-19页 |
3.1.3 一般没有补语和谓语的正反问形式 | 第19-21页 |
3.1.5 一般不出现在比较句之中 | 第21页 |
3.1.6 谓语多为表示心理或生理活动的动词、形容词 | 第21-23页 |
3.1.7 极限性程度补语的个例研究——“慌”的特性分析 | 第23-24页 |
3.2 极限性程度补语的语义指向及特征 | 第24-26页 |
3.2.1 极限性程度补语的语义指向 | 第24页 |
3.2.2 极限性程度补语的语义特征 | 第24-26页 |
3.3 极限性程度补语的语用特征 | 第26-30页 |
3.3.1 语体色彩 | 第26-27页 |
3.3.2 感情色彩 | 第27-30页 |
第四章 美国留学生极限性程度补语的调查及偏误分析 | 第30-45页 |
4.1 问卷调查 | 第30-32页 |
4.1.1 问卷调查的对象 | 第30页 |
4.1.2 问卷调查的内容及目的 | 第30-31页 |
4.1.3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4.2 语料库调查 | 第32-33页 |
4.3 美国留学生极限性程度补语偏误分析 | 第33-40页 |
4.3.1 遗漏 | 第33-35页 |
4.3.2 误加 | 第35-37页 |
4.3.3 误代 | 第37-39页 |
4.3.4 错序 | 第39-40页 |
4.4 偏误原因 | 第40-45页 |
4.4.1 母语负迁移 | 第40-41页 |
4.4.2 目的语负迁移 | 第41-42页 |
4.4.3 学习策略的影响 | 第42页 |
4.4.4 教材编写及学习环境的影响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教学建议 | 第45-48页 |
5.1 利用偏误分析减少母语干扰 | 第45页 |
5.2 课堂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 第45-46页 |
5.3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