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调味品的生产论文--食用色素论文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语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9页
    1.1 脂质体第12-15页
        1.1.1 结构和特性第12页
        1.1.2 脂质体的临床研究与开发现状第12-13页
        1.1.3 脂质体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与开发现状第13-15页
    1.2 类胡萝卜素第15-18页
        1.2.1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和性质第15-16页
        1.2.2 类胡萝卜素的生理活性第16页
        1.2.3 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促氧化作用第16-17页
        1.2.4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利用率第17-18页
    1.3 类胡萝卜素剂型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4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第20-25页
        1.4.1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研究和开发现状第20-21页
        1.4.2 类胡萝卜素与脂质体双分子层的相互作用第21-24页
        1.4.3 存在问题第24-25页
    1.5 脂质体的包覆第25-26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立题意义第26-27页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典型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物理性质与稳定性研究第29-47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9-33页
        2.2.1 实验材料第29-30页
        2.2.2 实验仪器第30页
        2.2.3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制备第30页
        2.2.4 类胡萝卜素混悬液的制备第30页
        2.2.5 包封率、有效载量和保留率的计算第30-31页
        2.2.6 粒径的测定第31页
        2.2.7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第31页
        2.2.8 荧光各向异性的测定第31-32页
        2.2.9 电子自旋光谱(EPR)的测定第32-33页
        2.2.10 拉曼光谱的测定第33页
        2.2.11 数据处理第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46页
        2.3.1 脂质体脂质双分子层对不同类胡萝卜素的包埋能力第33-34页
        2.3.2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粒径和显微形态第34-36页
        2.3.3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第36-39页
        2.3.4 类胡萝卜素的载入对脂质体双分子层流动性和结构的影响第39-45页
        2.3.5 类胡萝卜素在膜脂内的分布第45-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脂质体包埋对类胡萝卜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第47-58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3.2.1 实验材料第47-48页
        3.2.2 实验仪器第48页
        3.2.3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制备第48页
        3.2.4 类胡萝卜素混悬液的制备第48页
        3.2.5 类胡萝卜素的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测定第48页
        3.2.6 类胡萝卜素的还原能力测定第48页
        3.2.7 类胡萝卜素的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第48-49页
        3.2.8 数据处理第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56页
        3.3.1 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第49-50页
        3.3.2 还原能力第50-52页
        3.3.3 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第52-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脂质体对类胡萝卜素生物可给率的调控作用第58-71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8-61页
        4.2.1 实验材料第58-59页
        4.2.2 实验仪器第59页
        4.2.3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制备第59页
        4.2.4 粒径的测定第59页
        4.2.5 脂质体表观形貌的观察第59页
        4.2.6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在模拟消化中生物转化率的测定第59-60页
        4.2.8 数据处理第60-6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1-69页
        4.3.1 消化过程中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结构的变化第61-64页
        4.3.2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消化特性第64页
        4.3.3 脂质体中类胡萝卜素的释放特性第64-66页
        4.3.4 脂质体中类胡萝卜素的胶束化率和生物可给率第66-68页
        4.3.5 类胡萝卜素生物可给率的相关性分析第68-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壳聚糖包覆的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第71-97页
    5.1 引言第71页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71-74页
        5.2.1 实验材料第71-72页
        5.2.2 实验仪器第72页
        5.2.3 壳聚糖稀酸缓冲溶液的特性分析第72-73页
        5.2.4 壳聚糖包覆的空白脂质体的制备第73页
        5.2.5 壳聚糖包覆的空白脂质体表征第73页
        5.2.6 壳聚糖包覆的空白脂质体的性质分析第73-74页
        5.2.7 壳聚糖包覆的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制备第74页
        5.2.8 壳聚糖包覆的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表征第74页
        5.2.9 稳定性研究第74页
        5.2.10 释放特性研究第74页
        5.2.11 数据处理第7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4-95页
        5.3.1 壳聚糖在稀酸环境下的自聚集行为第74-78页
        5.3.2 壳聚糖包覆脂质体的性质分析第78-82页
        5.3.3 壳聚糖对脂质体双分子层流动性和结构的影响第82-89页
        5.3.4 脂质体膜通透性第89页
        5.3.5 壳聚糖包覆对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第89-90页
        5.3.6 壳聚糖包覆的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表征第90-91页
        5.3.7 壳聚糖包覆的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稳定性第91-93页
        5.3.8 壳聚糖包覆的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释放特性第93-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论文创新点第99-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4页
附录一: 标准曲线第114-115页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淀粉醇酸降解制备糊精及糊精的分级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孵化对鸡蛋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组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