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淀粉概述 | 第14-17页 |
1.1.1 淀粉的分子量 | 第14-16页 |
1.1.2 淀粉的多分散性 | 第16-17页 |
1.2 聚合物的分级 | 第17-19页 |
1.2.1 色谱分级法 | 第17-18页 |
1.2.2 沉淀分级法 | 第18页 |
1.2.3 温度分级法 | 第18-19页 |
1.3 淀粉的降解 | 第19-20页 |
1.3.1 淀粉的酶法降解 | 第19页 |
1.3.2 淀粉的酸法降解 | 第19-20页 |
1.4 糊精在聚合物疗法应用中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22-23页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醇酸降解淀粉制备糊精 | 第24-42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3.1 淀粉的醇酸降解 | 第25页 |
2.3.2 溶解性的测定 | 第25页 |
2.3.3 淀粉颗粒形貌分析 | 第25页 |
2.3.4 淀粉颗粒粒径分布测定 | 第25页 |
2.3.5 X-射线衍射仪分析 | 第25页 |
2.3.6 分子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7 淀粉-碘全波长扫描 | 第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41页 |
2.4.1 醇酸降解淀粉的溶解性 | 第26-27页 |
2.4.2 SEM 分析 | 第27-29页 |
2.4.3 淀粉粒径分析 | 第29-33页 |
2.4.4 XRD 分析 | 第33-36页 |
2.4.5 分子量的测定 | 第36-40页 |
2.4.6 全波长扫描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醇逐步沉淀法分级糊精 | 第42-74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3.3.1 醇沉淀曲线的绘制 | 第43页 |
3.3.2 不同醇逐步沉淀法分级过程 | 第43-44页 |
3.3.3 糊精初始浓度对分级过程的影响 | 第44页 |
3.3.4 体系初始 pH 对分级过程的影响 | 第44页 |
3.3.5 体系初始盐浓度对分级过程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6 糊精分子量信息的测定 | 第4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5-73页 |
3.4.1 醇沉淀糊精曲线 | 第45-46页 |
3.4.2 不同醇沉淀分级糊精过程 | 第46-54页 |
3.4.3 糊精起始浓度对分级过程的影响 | 第54-60页 |
3.4.4 初始 pH 对分级过程的影响 | 第60-68页 |
3.4.5 初始盐浓度对分级过程的影响 | 第68-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聚乙二醇逐步沉淀法分级糊精 | 第74-124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74-7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7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5-77页 |
4.3.1 PEG 逐步沉淀分级过程 | 第75-76页 |
4.3.2 不同分子量 PEG 分级糊精的过程 | 第76页 |
4.3.3 PEG 分散性对分级过程的影响 | 第76页 |
4.3.4 糊精初始浓度对分级过程的影响 | 第76页 |
4.3.5 体系初始 pH 对分级过程的影响 | 第76页 |
4.3.6 体系初始盐浓度对分级过程的影响 | 第76页 |
4.3.7 糊精分子量的测定 | 第76-7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7-123页 |
4.4.1 不同分子量 PEG 分级糊精过程 | 第77-89页 |
4.4.2 PEG 分散性对 PEG 逐步沉淀分级糊精的影响 | 第89-96页 |
4.4.3 糊精初始浓度对 PEG 逐步沉淀分级糊精的影响 | 第96-104页 |
4.4.4 体系初始 pH 对 PEG 逐步沉淀分级糊精的影响 | 第104-117页 |
4.4.5 体系初始盐浓度对 PEG 逐步沉淀分级糊精的影响 | 第117-12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五章 糊精琥珀酸单酯的制备 | 第124-134页 |
5.1 引言 | 第124页 |
5.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124-125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24页 |
5.2.2 主要仪器 | 第124-12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25-127页 |
5.3.1 糊精琥珀酸单酯的制备 | 第125页 |
5.3.2 反应溶剂对糊精琥珀酸单酯制备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5.3.3 反应温度对糊精琥珀酸单酯制备的影响 | 第126页 |
5.3.4 糊精中 AGU 与 SA 摩尔比对糊精琥珀酸单酯取代度的影响 | 第126页 |
5.3.5 糊精琥珀酸单酯取代度的测定 | 第126页 |
5.3.6 糊精琥珀酸单酯的结构鉴定 | 第126-127页 |
5.3.7 糊精琥珀酸单酯性质分析 | 第127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3页 |
5.4.1 反应溶剂对糊精琥珀酸单酯制备的影响 | 第128页 |
5.4.2 反应温度对糊精琥珀酸单酯制备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5.4.3 糊精中 AGU 与 SA 摩尔比对糊精琥珀酸单酯取代度的影响 | 第129页 |
5.4.4 糊精琥珀酸单酯结构鉴定 | 第129-131页 |
5.4.5 糊精琥珀酸单酯性质测定 | 第131-13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糊精-尿酸酶偶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 第134-147页 |
6.1 引言 | 第134页 |
6.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134-135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34-135页 |
6.2.2. 主要仪器 | 第135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35-139页 |
6.3.1 糊精-尿酸酶偶合物的制备 | 第135页 |
6.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135-136页 |
6.3.3 尿酸酶偶合程度的测定 | 第136-137页 |
6.3.4 酶活性测定过程 | 第137页 |
6.3.5 α-淀粉酶对糊精-尿酸酶偶合物活性的恢复 | 第137页 |
6.3.6 糊精-尿酸酶偶合物的鉴定 | 第137-138页 |
6.3.7 最适 pH 的测定和酸碱稳定性分析 | 第138页 |
6.3.8 最适温度的测定和热稳定性分析 | 第138-139页 |
6.3.9 抗胰蛋白酶酶解性的影响 | 第139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46页 |
6.4.1 糊精-尿酸酶偶合物的制备 | 第139-141页 |
6.4.2 糊精-尿酸酶偶合物结构的鉴定 | 第141-143页 |
6.4.3 糊精-尿酸酶偶合物与游离尿酸酶性质比较 | 第143-14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47-148页 |
展望 | 第148-14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2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成果清单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