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一)汉语近义词的本体研究综述 | 第8-9页 |
(二)汉语近义动词的本体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三)汉乌近义动词对比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文献法 | 第11页 |
(二)对比分析法 | 第11页 |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法 | 第11-12页 |
(四)归纳法 | 第12页 |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汉乌近义动词概述 | 第13-16页 |
一、汉语近义动词概述 | 第13-14页 |
(一)汉语近义动词的定义 | 第13页 |
(二)汉语近义动词的语法特征 | 第13-14页 |
二、乌兹别克语近义动词概述 | 第14-16页 |
(一)乌兹别克语同义词的定义 | 第14-15页 |
(二)乌兹别克语同义词的语法特征 | 第15-16页 |
第三章 汉乌语非动作近义动词比较研究 | 第16-26页 |
一、非动作近义动词表义的区别 | 第16-24页 |
(一)有对应的近义词 | 第16-20页 |
(二)一组的汉语近义词对应一个乌兹别克语动词 | 第20-22页 |
(三)没有对应的近义词 | 第22-24页 |
二、近义动词应用的区别 | 第24-25页 |
三、汉乌语非动作近义动词比较小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非动作近义动词的偏误分析 | 第26-36页 |
一、乌兹别克斯坦学生习得汉语非动作近义动词的调查问卷设计 | 第26页 |
二、问卷结果分析 | 第26-30页 |
三、偏误类型 | 第30-33页 |
(一)搭配的误用 | 第30-32页 |
(二)对应的误用 | 第32-33页 |
四、偏误原因 | 第33-36页 |
(一)数量上的不同 | 第33-34页 |
(二)词的搭配不同 | 第34-36页 |
第五章 乌汉语非动作近义动词教学建议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个人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