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大豆分离蛋白的组成及结构 | 第13-14页 |
1.3 大豆分离蛋白的氧化 | 第14-17页 |
1.3.1 大豆分离蛋白氧化机理 | 第14-16页 |
1.3.2 表征大豆蛋白氧化的方法 | 第16-17页 |
1.3.3 脂质氧化产物诱导的氧化体系 | 第17页 |
1.4 大豆蛋白与风味化合物相互作用 | 第17-19页 |
1.4.1 大豆关键性风味化合物 | 第18页 |
1.4.2 大豆蛋白与风味化合物相互作用 | 第18-19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立体依据、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1 立体依据和意义 | 第19-20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MDA诱导大豆分离蛋白氧化对其风味吸附的影响 | 第21-36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2.1 实验原料和材料 | 第21-22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4页 |
2.3.1 SPI羰基含量的变化 | 第26-27页 |
2.3.2 表面疏水性的变化 | 第27页 |
2.3.3 色氨酸和席夫碱的内源荧光变化 | 第27-28页 |
2.3.4 粒径分布 | 第28-29页 |
2.3.5 SDS-PAGE分析 | 第29-31页 |
2.3.6 表观形貌 | 第31-32页 |
2.3.7 氧化对SPI于六种风味化合物结合的影响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大豆分离蛋白结合不同类型风味化合物涉及的作用力的研究 | 第36-51页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3.2.1 实验原料和材料 | 第37-38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3.3.1 浊度分析 | 第40-42页 |
3.3.2 粒径分析 | 第42-45页 |
3.3.3 色氨酸内源荧光分析 | 第45-47页 |
3.3.4 GC-MS分析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SPI、7S、11S与主要风味化合物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51-62页 |
4.1 前言 | 第51-52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2-55页 |
4.2.1 实验原料和材料 | 第52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52-53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4.3.1 SDS-PAGE分析 | 第55-56页 |
4.3.2 荧光猝灭分析 | 第56-57页 |
4.3.3 等温滴定量热仪(ITC)分析 | 第57-59页 |
4.3.4 圆二色谱(CD)分析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1.结论 | 第62-63页 |
2.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63页 |
3.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