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猴头菇的概述 | 第15-18页 |
1.2.1 猴头菇的生态特点 | 第15-16页 |
1.2.2 猴头菇的营养价值 | 第16-17页 |
1.2.3 猴头菇的深加工利用 | 第17-18页 |
1.3 猴头菇的主要活性成分 | 第18-21页 |
1.3.1 多糖类化合物 | 第18-19页 |
1.3.2 蛋白、多肽类化合物 | 第19页 |
1.3.3 甾醇类化合物 | 第19页 |
1.3.4 萜类化合物 | 第19-20页 |
1.3.5 吡喃酮类化合物 | 第20页 |
1.3.6 脂肪酸类化合物 | 第20-21页 |
1.3.7 酚类化合物 | 第21页 |
1.3.8 其他活性成分 | 第21页 |
1.4 猴头菇的主要生物活性 | 第21-24页 |
1.4.1 抗氧化作用 | 第21-22页 |
1.4.2 抗溃疡及抗炎症作用 | 第22页 |
1.4.3 降血脂及降血糖作用 | 第22-23页 |
1.4.4 抗菌作用 | 第23页 |
1.4.5 提高免疫力及抗肿瘤作用 | 第23页 |
1.4.6 抗衰老作用 | 第23-24页 |
1.4.7 其他生物活性 | 第24页 |
1.5 关于抗氧化分析方法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5.1 常见体外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 | 第24-26页 |
1.5.1.1 DPPH·清除法 | 第24-25页 |
1.5.1.2 ABTS~+·清除法 | 第25页 |
1.5.1.3 ·OH清除法 | 第25页 |
1.5.1.4 还原能力测定法 | 第25-26页 |
1.5.1.5 ORAC法 | 第26页 |
1.5.1.6 其他体外检测方法 | 第26页 |
1.5.2 猴头菇抗氧化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6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7-29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猴头菇抗氧化活性成分的乙醇提取工艺研究 | 第29-47页 |
2.1 前言 | 第29页 |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9-3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2.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2.3.1 猴头菇抗氧化活性成分的乙醇提取方法 | 第31页 |
2.3.2 DPPH·清除能力测定 | 第31-32页 |
2.3.3 醇浸膏得率测定 | 第32页 |
2.3.4 猴头菇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提取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2.3.4.1 料液比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2.3.4.2 乙醇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2.3.4.3 提取温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2.3.4.4 提取时间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2.3.5 猴头菇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提取正交实验 | 第32-33页 |
2.3.6 提取次数对猴头菇抗氧化活性成分提取的影响 | 第33页 |
2.3.7 猴头菇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33-35页 |
2.3.7.1 DPPH·清除能力测定 | 第33-34页 |
2.3.7.2 ·OH清除能力测定 | 第34页 |
2.3.7.3 ABTS~+·清除能力测定 | 第34-35页 |
2.3.7.4 还原能力测定 | 第35页 |
2.3.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5-46页 |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2.4.1.1 料液比对猴头菇抗氧化活性成分提取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1.2 乙醇浓度对猴头菇抗氧化活性成分提取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1.3 提取温度对猴头菇抗氧化活性成分提取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1.4 提取时间对猴头菇抗氧化活性成分提取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2.4.3 提取次数对猴头菇抗氧化活性成分提取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4 猴头菇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42-46页 |
2.4.4.1 DPPH·清除能力 | 第42-43页 |
2.4.4.2 ·OH清除能力 | 第43-44页 |
2.4.4.3 ABTS~+·清除能力 | 第44-45页 |
2.4.4.4 还原能力 | 第45-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猴头菇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相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7-59页 |
3.1 前言 | 第47页 |
3.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47-4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3.2.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3.2.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4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3.3.1 猴头菇醇提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相的制备 | 第49页 |
3.3.2 猴头菇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相的总酚及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49-50页 |
3.3.2.1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3.3.2.2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3.3.3 猴头菇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相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0-51页 |
3.3.3.1 DPPH·清除能力测定 | 第50页 |
3.3.3.2 ·OH清除能力测定 | 第50页 |
3.3.3.3 ABTS~+·清除能力测定 | 第50-51页 |
3.3.3.4 还原能力测定 | 第51页 |
3.3.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3.4.1 猴头菇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相得率、总酚及总黄酮含量 | 第51-53页 |
3.4.2 猴头菇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相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 第53-57页 |
3.4.2.1 DPPH·清除能力 | 第53-54页 |
3.4.2.2 ·OH清除能力 | 第54-55页 |
3.4.2.3 ABTS~+·清除能力 | 第55-56页 |
3.4.2.4 还原能力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猴头菇醇提物乙酸乙酯相的分离纯化 | 第59-72页 |
4.1 前言 | 第59-60页 |
4.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60-6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4.2.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60-61页 |
4.2.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6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1-69页 |
4.3.1 猴头菇醇提物乙酸乙酯相分离流程图 | 第61-62页 |
4.3.2 硅胶柱层析对乙酸乙酯相的粗分离 | 第62-64页 |
4.3.2.1 装柱及平衡 | 第62-63页 |
4.3.2.2 上样 | 第63页 |
4.3.2.3 洗脱与收集 | 第63页 |
4.3.2.4 薄层色谱法分析(TLC) | 第63页 |
4.3.2.5 粗分离组分C1-C10的DPPH·清除能力测定 | 第63-64页 |
4.3.2.6 粗分离组分C1-C10的ABTS~+·清除能力测定 | 第64页 |
4.3.3 组分C2的分离纯化 | 第64页 |
4.3.4 组分C6的分离纯化 | 第64-66页 |
4.3.4.1 硅胶柱层析对组分C6的分离 | 第64页 |
4.3.4.2 半制备型HPLC对组分C6-2的分离 | 第64-66页 |
4.3.5 组分C7的分离纯化 | 第66-67页 |
4.3.5.1 硅胶柱层析对组分C7的分离 | 第66-67页 |
4.3.5.2 硅胶柱层析对组分C7-3的分离 | 第67页 |
4.3.6 组分C8的分离纯化 | 第67-69页 |
4.3.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4.4.1 粗分离组分C1-C10的DPPH·清除能力 | 第69-70页 |
4.4.2 粗分离组分C1-C10的ABTS~+·清除能力 | 第70-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与分析 | 第72-93页 |
5.1 前言 | 第72页 |
5.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72-73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72-73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73页 |
5.2.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7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5.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73页 |
5.3.2 质谱分析(ESI-MS) | 第73-74页 |
5.3.3 核磁共振分析(NMR) | 第74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74-91页 |
5.4.1 化合物H1的结构鉴定 | 第74-77页 |
5.4.1.1 化合物H1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4-75页 |
5.4.1.2 化合物H1的质谱与核磁共振分析 | 第75-77页 |
5.4.2 化合物H2的结构鉴定 | 第77-81页 |
5.4.2.1 化合物H2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7-78页 |
5.4.2.2 化合物H2的质谱与核磁共振分析 | 第78-81页 |
5.4.3 化合物H3的结构鉴定 | 第81-83页 |
5.4.3.1 化合物H3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81页 |
5.4.3.2 化合物H3的质谱与核磁共振分析 | 第81-83页 |
5.4.4 化合物H4的结构鉴定 | 第83-87页 |
5.4.4.1 化合物H4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83-84页 |
5.4.4.2 化合物H4的质谱与核磁共振分析 | 第84-87页 |
5.4.5 化合物H5的结构鉴定 | 第87-91页 |
5.4.5.1 化合物H5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87-88页 |
5.4.5.2 化合物H5的质谱与核磁共振分析 | 第88-91页 |
5.4.6 化合物结构与名称 | 第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一、结论 | 第93-94页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94页 |
三、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附件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