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 第14-17页 |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简介 | 第14页 |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 | 第14-15页 |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性因子 | 第15-17页 |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生物膜 | 第17页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1.2.1 群体感应概述 | 第17-18页 |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感应系统 | 第18-19页 |
1.2.3 AI-2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机制 | 第19-21页 |
1.2.4 受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的生理功能 | 第21-22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luxS基因缺失株及其回补株的构建 | 第22-23页 |
1.4.2 luxS基因缺失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变化情况 | 第23页 |
1.4.3 luxS基因缺失后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 第23页 |
1.4.4 luxS基因缺失后对溶血素生成的影响 | 第23页 |
1.4.5 luxS基因缺失后对肠毒素生成的影响 | 第23页 |
1.4.6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luxS基因缺失株及其回补株的构建 | 第24-3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25页 |
2.1.3 试验菌株及载体 | 第25-26页 |
2.1.4 试验所用引物 | 第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2.2.1 质粒提取 | 第26页 |
2.2.2 感受态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电转化 | 第27页 |
2.2.4 电转化成功的验证 | 第27-28页 |
2.2.5 luxS基因缺失株筛选与鉴定 | 第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luxS基因缺失株构建的电转化 | 第28-29页 |
2.3.2 质粒pBT2-LuxS电转化成功菌株的酶切验证 | 第29-30页 |
2.3.3 金黄色葡萄球菌luxS基因缺失株的筛选 | 第30-31页 |
2.3.4 金黄色葡萄球菌luxS基因缺失株的鉴定 | 第31-32页 |
2.3.5 互补菌株构建的电转化 | 第32-33页 |
2.3.6 质粒pLI50-LuxS电转化成功菌株的酶切验证 | 第33-34页 |
2.3.7 互补菌株构建的进一步PCR测序验证 | 第34页 |
2.4 讨论 | 第34-35页 |
2.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luxS基因缺失对环境耐受性的影响 | 第36-4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3.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6-37页 |
3.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37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3.2.1 菌株的培养 | 第37页 |
3.2.2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7页 |
3.2.3 对热应激抵抗力的测定 | 第37页 |
3.2.4 对酸耐受力的测定 | 第37页 |
3.2.5 对渗透压耐受力的测定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3.3.1 野生株、缺失株与回补株生长曲线的比较 | 第38-39页 |
3.3.2 野生株、缺失株与回补株对热应激抵抗力的比较 | 第39-40页 |
3.3.3 野生株、缺失株与回补株对酸耐受力的比较 | 第40-41页 |
3.3.4 野生株、缺失株与回补株对渗透压耐受力的比较 | 第41-42页 |
3.4 讨论 | 第42-43页 |
3.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luxS基因缺失对生物被膜形成及毒力的影响 | 第44-55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4-46页 |
4.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4-45页 |
4.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45页 |
4.1.3 试验所用引物 | 第45-4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6-48页 |
4.2.1 菌株的培养 | 第46页 |
4.2.2 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测定 | 第46页 |
4.2.3 溶血素的测定 | 第46页 |
4.2.4 金黄色葡萄球菌总RNA的提取 | 第46页 |
4.2.5 RNA反转录实验 | 第46-47页 |
4.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7-4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4.3.1 野生株、缺失株与回补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比较 | 第48-50页 |
4.3.2 野生株、缺失株与回补株产溶血素的比较 | 第50-51页 |
4.3.3 野生株、缺失株与回补株产肠毒素的比较 | 第51-52页 |
4.4 讨论 | 第52-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5.1 结论 | 第55页 |
5.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