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糊精对土茯苓中落新妇苷增溶和增稳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第一节 落新妇苷的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 前言 | 第10页 |
| 1 植物与食品中分布 | 第10页 |
| 2 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 3 生物活性 | 第11-13页 |
| ·选择性免疫抑制作用 | 第11-12页 |
| ·调节脂肪及胆固醇代谢作用 | 第12页 |
| ·抗氧化作用 | 第12页 |
| ·降血糖作用 | 第12页 |
| ·抑菌及杀虫作用 | 第12-13页 |
| ·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诱导调亡 | 第13页 |
| ·促进头发生长 | 第13页 |
| 4 吸收与代谢 | 第13-14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环糊精包结技术及其应用 | 第15-20页 |
| 前言 | 第15页 |
| 1 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 | 第15页 |
| 2 环糊精与客体分子的包结 | 第15-16页 |
| 3 包结反应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4 包结物常用的制备方法 | 第17页 |
| ·共沉淀法 | 第17页 |
| ·研磨法 | 第17页 |
| ·冷冻干燥法 | 第17页 |
| ·喷雾干燥法 | 第17页 |
| ·超声法 | 第17页 |
| 5 包结物的应用 | 第17-18页 |
| ·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 ·在药剂学上的应用 | 第18页 |
| ·在化妆品上的应用 | 第18页 |
| ·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18页 |
| 6 应用前景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土茯苓中的落新妇苷 | 第20-33页 |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 ·材料来源 | 第20页 |
|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 ·仪器 | 第20-21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 ·土茯苓的预处理 | 第21页 |
| ·树脂的预处理 | 第21页 |
| ·标品溶液的配制 | 第21页 |
| ·土茯苓样品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1-22页 |
| ·土茯苓总黄酮的提取 | 第22页 |
| ·大孔树脂吸附土茯苓中的落新妇苷 | 第22-23页 |
| ·纯化落新妇苷 | 第23页 |
| ·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23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1页 |
| ·土茯苓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3-24页 |
| ·紫外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4-25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26页 |
| ·树脂的静态吸附结果 | 第26-28页 |
| ·树脂的动态吸附及解吸结果 | 第28-30页 |
| ·纯化后落新妇苷的含量 | 第30-31页 |
| 4 小结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环糊精对提高落新妇苷溶解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 第33-45页 |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 ·材料来源 | 第33页 |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 ·仪器 | 第33-34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 ·落新妇苷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 ·环糊精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 ·紫外吸收光谱的研究 | 第34页 |
| ·相溶解度的研究 | 第34-35页 |
| ·落新妇苷在溶液中稳定性的研究 | 第35页 |
|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 ·紫外吸收光谱特征 | 第35-37页 |
| ·相溶解度的研究 | 第37-41页 |
| ·温度对包结反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 ·落新妇苷在溶液中稳定性的研究 | 第42-43页 |
| 4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制备环糊精与落新妇苷包结物的研究 | 第45-51页 |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5页 |
| ·材料来源 | 第45页 |
|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 ·仪器 | 第45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 ·冷冻干燥法制备包结物 | 第45-46页 |
| ·研磨法制备包结物 | 第46页 |
| ·包结率的测定 | 第46页 |
| ·体外溶出度实验 | 第46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 ·冷冻干燥法制备包结物的特征 | 第46-47页 |
| ·研磨法制备包结物的特征 | 第47-49页 |
| ·研磨过程中不同投料比对包结率的影响 | 第49页 |
| ·研磨过程中不同水分含量对包结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 4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 1 实验研究的初步成果 | 第51页 |
| 2 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