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活性氧失衡及抗氧化剂 | 第9页 |
| ·微生物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第9-10页 |
| ·乳酸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多糖抗氧化机制及构效关系 | 第11-12页 |
| ·多糖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存在问题 | 第13页 |
| ·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 第16-25页 |
| ·前言 | 第16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16-17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6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6-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 ·菌株的活化和传代 | 第17页 |
|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制备 | 第17页 |
| ·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 ·胞外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8页 |
| ·多糖成分分析 | 第18页 |
| ·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对 EPS-3 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9-24页 |
| ·产高抗氧化活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筛选 | 第19-20页 |
| ·胞外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0-22页 |
| ·不同级分 EPS 体外抗氧化活性 | 第22页 |
| ·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对 EPS-3 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22-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EPS-3 结构测定与解析 | 第25-42页 |
| ·前言 | 第25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25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5页 |
| ·主要仪器备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 ·多糖纯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 ·多糖分子量测定 | 第26页 |
| ·单糖组成测定 | 第26页 |
| ·多糖的官能团测定 | 第26页 |
| ·糖单元间糖苷键连接方式测定 | 第26-27页 |
| ·多糖主、侧链中糖单元组成和结构测定 | 第27页 |
| ·糖苷键构型及重复单元结构测定 | 第27页 |
| ·多糖在溶液中二级构象测定 | 第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41页 |
| ·EPS-3 的纯度 | 第27-29页 |
| ·EPS-3 的分子量 | 第29页 |
| ·EPS-3 的单糖组分 | 第29-31页 |
| ·EPS-3 的官能团 | 第31页 |
| ·EPS-3 糖链结构中糖单元组成及连接方式 | 第31-36页 |
| ·EPS-3 重复单元结构 | 第36-40页 |
| ·EPS-3 在溶液中的二级构象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乳酸菌 EPS 对 H_2O_2损伤 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42-50页 |
| ·前言 | 第42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42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2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 ·试剂配制 | 第42-43页 |
| ·PC12 细胞培养 | 第43页 |
| ·MTT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第43页 |
| ·H_2O_2对 PC12 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43页 |
| ·胞外多糖对 H_2O_2诱导 PC12 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3-44页 |
| ·细胞形态分析 | 第44页 |
| ·细胞抗氧化酶系酶活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 ·数据统计及处理 | 第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 ·H_2O_2对 PC12 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 ·不同级分 EPS 对 H_2O_2诱导氧化损伤 PC1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45页 |
| ·不同级分 EPS 对 PC12 细胞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 第45-47页 |
| ·不同浓度 EPS-3 对 H_2O_2诱导氧化损伤 PC1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同浓度 EPS-3 对于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 主要结论 | 第50页 |
| 展望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