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4页 |
1.1 食源性致病菌 | 第15-22页 |
1.1.1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品概况 | 第15-16页 |
1.1.2 沙门氏菌污染 | 第16-17页 |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 | 第17-20页 |
1.1.4 多重耐药菌污染 | 第20-21页 |
1.1.5 致病菌引起的皮肤伤口感染 | 第21-22页 |
1.2 食源性致病菌杀菌技术 | 第22-29页 |
1.2.1 热杀菌技术 | 第23-24页 |
1.2.2 化学杀菌技术 | 第24页 |
1.2.3 超高压杀菌技术 | 第24-25页 |
1.2.4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 | 第25-27页 |
1.2.5 辐照杀菌技术 | 第27页 |
1.2.6 电解水杀菌技术 | 第27-29页 |
1.3 纳米技术与杀菌 | 第29-31页 |
1.3.1 纳米杀菌技术概况 | 第29页 |
1.3.2 纳米杀菌技术原理 | 第29-30页 |
1.3.3 纳米杀菌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章 钒酸盐量子点/氮化碳纳米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对沙门氏菌光动力学杀菌性能研究 | 第34-51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8页 |
2.3.1 vanadate QDs/g-C_3N_4的制备及表征 | 第38-41页 |
2.3.2 vanadate QDs/g-C_3N_4对沙门氏菌光动力学杀菌性能评价 | 第41-43页 |
2.3.3 AgVO_3/g-C_3N_4在光动力学杀菌中对沙门氏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4 AgVO_3/g-C_3N_4在光动力学杀菌中对沙门氏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5 vanadate QDs/g-C_3N_4在光动力学杀菌中对沙门氏菌内容物流出的影响. | 第45-46页 |
2.3.6 vanadate QDs/g-C_3N_4提升光催化杀菌性能的机理 | 第46-47页 |
2.3.7 纳米抗菌剂的可重复利用 | 第47-48页 |
2.4 讨论 | 第48-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多功能铋钴共掺杂氮化碳纳米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光动力学杀菌性能研究 | 第51-70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7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52-53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53-5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7页 |
3.3.1 Bi@CN、Co@CN和Bi@Co@CN纳米抗菌剂的制备和表征 | 第57-59页 |
3.3.2 Bi@CN、Co@CN和Bi@Co@CN纳米抗菌剂的光动力学杀菌性能评价 | 第59-61页 |
3.3.3 Bi@Co@CN在光动力学杀菌中活性氧生成分析 | 第61-62页 |
3.3.4 Bi@Co@CN在光动力学杀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膜电位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5 Bi@Co@CN在光动力学杀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内ATP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6 Bi@Co@CN在光动力学杀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64页 |
3.3.7 Bi@Co@CN在光动力学杀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64-66页 |
3.3.8 Bi@Co@CN在牛奶中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应用 | 第66-67页 |
3.4 讨论 | 第67-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垂直二硫化钼/氮化碳纳米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对耐药菌光动力学杀菌性能研究 | 第70-84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1-74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71-72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72-7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4-82页 |
4.3.1 g-C_3N_4、MoS_2和MoS_2/CN纳米抗菌剂的制备和表征 | 第74-75页 |
4.3.2 g-C_3N_4、MoS_2和MoS_2/CN对耐药菌光动力学杀菌性能评价 | 第75-77页 |
4.3.3 MoS_2/CN在光动力学杀菌中对耐药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77-78页 |
4.3.4 MoS_2/CN在光动力学杀菌中活性氧生成分析 | 第78-79页 |
4.3.5 MoS_2/CN在光动力学杀菌中对MRSA胞内ATP的影响 | 第79页 |
4.3.6 MoS_2/CN在光动力学杀菌中对MRSA钾离子流出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7 MoS_2/CN在光动力学杀菌中对MRSA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80页 |
4.3.8 MoS_2/CN在光动力学杀菌中对MRSA总肠毒素表达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4.3.9 MoS_2/CN在牛奶中杀MRSA的应用 | 第81-82页 |
4.4 讨论 | 第82-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光动力学杀菌用于治疗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伤口炎症反应分子机制 | 第84-97页 |
5.1 引言 | 第84-8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5-88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85-86页 |
5.2.2 试验方法 | 第86-8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8-94页 |
5.3.1 小鼠体内光动力学杀菌性能评估 | 第88页 |
5.3.2 小鼠伤口组织细菌数量评估 | 第88-90页 |
5.3.3 小鼠伤口组织H&E染色分析 | 第90-91页 |
5.3.4 小鼠伤口组织免疫荧光分析 | 第91-92页 |
5.3.5 MTT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估 | 第92-93页 |
5.3.6 小鼠体内纳米毒性评估 | 第93页 |
5.3.7 光动力学杀菌治疗伤口炎症分子机制 | 第93-94页 |
5.4 讨论 | 第94-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说明 | 第97-99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创新说明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个人简历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