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低C/N比污水生物脱氮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1 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理论与工艺 | 第17-20页 |
1.2.2 短程硝化反硝化理论与工艺 | 第20-21页 |
1.2.3 厌氧氨氧化理论与技术 | 第21-24页 |
1.3 微氧生物处理技术 | 第24-32页 |
1.3.1 微氧生物处理技术及其优势 | 第24-26页 |
1.3.2 微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3.3 低氨氮低C/N比污水微氧生物脱氮的可行性分析 | 第28-30页 |
1.3.4 低氨氮低C/N比污水微氧生物脱氮技术的关键问题 | 第30-32页 |
1.4 曝气方式 | 第32-35页 |
1.4.1 传统曝气方式 | 第32-33页 |
1.4.2 跌水曝气方式 | 第33-34页 |
1.4.3 回流供氧方式 | 第34-35页 |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7-47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37-39页 |
2.1.1 跌水曝气耦合回流供氧技术装置 | 第37页 |
2.1.2 跌水曝气耦合回流供氧一体化上升流式微氧污泥床 | 第37-38页 |
2.1.3 上升流式厌氧污泥床 | 第38-39页 |
2.1.4 厌氧-微氧组合装置 | 第39页 |
2.2 实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 第39-41页 |
2.2.1 实验用水 | 第39-40页 |
2.2.2 接种污泥 | 第40页 |
2.2.3 反应器运行 | 第40-41页 |
2.3 试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41-42页 |
2.3.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2.3.2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2.4 试验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42-47页 |
2.4.1 常规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42页 |
2.4.2 非常规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42-45页 |
2.4.3 微生物群落结构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 | 第45-47页 |
第三章 跌水曝气耦合回流供氧微氧脱氮装置的参数确定 | 第47-64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跌水回流方式与复氧效率的关系 | 第47-50页 |
3.2.1 跌水高度与复氧效率的关系 | 第47-49页 |
3.2.2 回流比与装置内DO的关系 | 第49-50页 |
3.3 跌水曝气耦合回流供氧装置的启动 | 第50-56页 |
3.3.1 氨氮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3.3.2 总氮变化规律 | 第51-54页 |
3.3.3 COD和 pH变化规律 | 第54-56页 |
3.4 装置的运行效果与功能菌群分析 | 第56-62页 |
3.4.1 反应装置脱氮效果分析 | 第56-58页 |
3.4.2 反应装置的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分析 | 第58-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UMSR的启动与调控运行 | 第64-86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UMSR的启动运行与回流比的精度控制 | 第64-73页 |
4.2.1 污染物的变化规律 | 第65-69页 |
4.2.2 启动过程的污泥颗粒化 | 第69-73页 |
4.3 UMSR进水碳氮比的调控运行 | 第73-80页 |
4.3.1 进水碳氮比对UMSR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73-76页 |
4.3.2 进水碳氮比对UMSR污泥形态及结构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3 进水碳氮比对UMSR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 第77-78页 |
4.3.4 进水碳氮比对UMSR污泥胞外聚合物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78-80页 |
4.4 UMSR对处理低C/N比低氨氮浓度污水的适用性 | 第80-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第五章 UMSR碳氮同步去除机制 | 第86-109页 |
5.1 引言 | 第86-87页 |
5.2 UMSR碳氮同步去除的微生物学基础 | 第87-101页 |
5.2.1 回流比精确调控的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动态分析 | 第87-95页 |
5.2.2 进水碳氮比调控运行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 | 第95-101页 |
5.3 UMSR的生物脱氮途径与机制 | 第101-107页 |
5.3.1 UMSR系统内潜在的微生物脱氮途径 | 第101-105页 |
5.3.2 颗粒污泥模型中推断的生态位和活动 | 第105-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UASB-UMSR组合装置的运行及物料平衡 | 第109-132页 |
6.1 引言 | 第109-110页 |
6.2 UASB的启动与运行 | 第110-126页 |
6.2.1 UASB的启动与运行效果分析 | 第110-115页 |
6.2.2 UASB污泥形态及结构观察 | 第115-116页 |
6.2.3 UASB污泥颗粒粒径分析 | 第116-118页 |
6.2.4 UASB污泥群落分析 | 第118-126页 |
6.3 UASB-UMSR组合装置的运行效能 | 第126-127页 |
6.3.1 UASB的运行效能 | 第126-127页 |
6.3.2 UMSR的运行效能 | 第127页 |
6.4 UASB-UMSR组合装置的物料平衡 | 第127-131页 |
6.4.1 碳的质量平衡 | 第127-129页 |
6.4.2 氮的质量平衡 | 第129-13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个人简历 | 第153-154页 |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