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3.1 关于汉字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 | 第13-16页 |
第2章 汉字的特点及教学意义 | 第16-21页 |
2.1 汉字的特点 | 第16-17页 |
2.1.1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 第16-17页 |
2.1.2 丰富的文化内涵 | 第17页 |
2.2 汉字教学的意义 | 第17-21页 |
2.2.1 有利于理解词义 | 第18页 |
2.2.2 有利于区分同音词 | 第18页 |
2.2.3 有利于深化汉语的学习 | 第18-19页 |
2.2.4 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 第19-21页 |
第3章 非汉字文化圈初级阶段汉字教学难点及成因 | 第21-27页 |
3.1 汉字教学难点 | 第21-24页 |
3.1.1 学习者缺乏汉字构形意识 | 第23-24页 |
3.1.2 学习者缺乏汉字字音辨析能力 | 第24页 |
3.2 难点成因 | 第24-27页 |
3.2.1 文字特点的差异 | 第24-26页 |
3.2.2 思维方式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4章 教学策略 | 第27-42页 |
4.1 汉字教学理论和方法 | 第27-28页 |
4.2 非汉字文化圈初级阶段汉字教学策略 | 第28-33页 |
4.2.1 培养汉字构形意识 | 第29-31页 |
4.2.2 训练读音能力 | 第31-32页 |
4.2.3 充分利用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 | 第32页 |
4.2.4 重视归纳、对比和总结 | 第32-33页 |
4.2.5 增强教学趣味性 | 第33页 |
4.3 教学示例 | 第33-42页 |
4.3.1 “高”字教学示例 | 第34-36页 |
4.3.2 “看”字教学示例 | 第36-38页 |
4.3.3 “清”、“情”、“请”、“访”教学示例 | 第38-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