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白玉菇多糖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真菌多糖的提取方法第15-16页
        1.1.1 水提法第15页
        1.1.2 碱提法第15-16页
    1.2 真菌多糖的纯化方法第16-17页
        1.2.1 冻融处理法第16页
        1.2.2 溶剂处理法第16-17页
        1.2.3 封闭透析和超滤法第17页
        1.2.4 柱层析技术第17页
    1.3 真菌多糖的一级结构表征第17-19页
        1.3.1 单糖组成第17-18页
        1.3.2 分子量第18页
        1.3.3 甲基化分析第18页
        1.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第18-19页
        1.3.5 NMR光谱第19页
        1.3.6 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分析第19页
    1.4 真菌多糖生物活性和构效关系第19-21页
        1.4.1 分子量效应第20页
        1.4.2 分支效应第20页
        1.4.3 螺旋构象效应第20-21页
        1.4.4 化学修饰效应第21页
    1.5 银纳米颗粒第21-22页
    1.6 白玉菇多糖研究进展第22-23页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1.8 论文研究技术线路图第24-25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25-33页
    2.1 实验材料第25页
    2.2 实验药品第25-27页
    2.3 实验仪器第27-28页
    2.4 实验方法第28-33页
        2.4.1 白玉菇多糖的提取第28页
        2.4.2 白玉菇多糖的纯化第28页
        2.4.3 白玉菇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第28-29页
        2.4.4 白玉菇多糖的结构表征第29-30页
        2.4.5 多糖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第30-31页
        2.4.6 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第31-32页
        2.4.7 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第32页
        2.4.8 数据处理第32-33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3-68页
    3.1 白玉菇多糖的提取、分离第33-34页
    3.2 分级组分的理化性质第34-35页
    3.3 分级组分的免疫活性第35-40页
        3.3.1 细胞增殖活性第35-37页
        3.3.2 NO产生量第37-38页
        3.3.3 中性红吞噬实验第38-40页
    3.4 均一组分的一级结构表征第40-56页
        3.4.1 理化性质分析第40-42页
        3.4.2 紫外光谱分析第42-43页
        3.4.3 WHN1-1结构解析第43-48页
        3.4.4 WHB3结构解析第48-53页
        3.4.5 WHP结构解析第53-56页
    3.5 纳米银颗粒第56-60页
        3.5.1 纳米银颗粒的制备第56-59页
        3.5.2 AgNPs的表征第59-60页
    3.6 生物活性研究第60-68页
        3.6.1 免疫调节活性第60-64页
        3.6.2 抗肿瘤活性研究第64-66页
        3.6.3 AgNPs的生物相容性第66-68页
第四章 结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养殖中华鲟肉质及其肉松的工艺、营养和风味研究
下一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对面团加工性质和油条品质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