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泰汉语颜色词教学研究--以颜色词“红”的讨论为基点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本体知识与背景理论的梳理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多义词的形成原因:引申 | 第13-14页 |
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 第13页 |
二、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 第13页 |
三、基本词汇的语义是与时俱进的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引申的依据 | 第14-21页 |
一、心理依据——联想 | 第14-15页 |
二、认知依据——隐喻、转喻 | 第15-18页 |
三、社会依据 | 第18-21页 |
第三节 多义性的表现 | 第21-22页 |
一、本义和基本义 | 第21页 |
二、引申义和比喻义 | 第21-22页 |
三、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别 | 第22页 |
第四节 词义系统的呈现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汉泰颜色词比较研究 | 第24-36页 |
第一节 汉泰颜色词本义对比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汉泰颜色词引申义对比 | 第25-36页 |
一、汉泰颜色词“红”的引申义对比 | 第25-30页 |
二、汉泰其他基本颜色词的引申义对比 | 第30-36页 |
第三章 教学设计与反思 | 第36-49页 |
第一节 “点”的设计:颜色词“红”的教学 | 第36-40页 |
第二节 “面”的设计:颜色词综合的教学 | 第40-44页 |
第三节 教学反思 | 第44-49页 |
一、教学讨论和反思 | 第44-45页 |
二、构建词义系统 | 第45-49页 |
第四章 对外汉语词义系统教学的思考 | 第49-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