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理论依据 | 第11-14页 |
1.3.1 中介语理论 | 第11-12页 |
1.3.2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2-13页 |
1.3.3 对比分析理论 | 第13-14页 |
1.4 汉语“除了”句式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4.1 汉语“除了”句式的阶段性研究 | 第14-15页 |
1.4.2 汉语“除了”句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5-17页 |
1.4.3 汉语“除了”句式的框架研究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 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第2章 “除了”句式的语义、句法、语用特征 | 第19-26页 |
2.1 汉语“除了”句式的语义特征 | 第19-22页 |
2.2 汉语“除了”句式的句法特征 | 第22-24页 |
2.3 汉语“除了”句式的语用特征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汉语“除了”句式与英语对应句式的对比 | 第26-33页 |
3.1 句式Ⅰ的汉英对比 | 第27-28页 |
3.2 句式Ⅱ的汉英对比 | 第28-29页 |
3.3 句式Ⅲ的汉英对比 | 第29-30页 |
3.4 句式Ⅳ的汉英对比 | 第30页 |
3.5 句式Ⅴ的汉英对比 | 第30-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汉语“除了”句式的偏误分析 | 第33-45页 |
4.1 偏误和偏误分析 | 第33-34页 |
4.2 汉语“除了”句式的偏误概述 | 第34-35页 |
4.3 汉语“除了”句式的偏误情况分析 | 第35-40页 |
4.3.1 成分缺失类偏误情况分析 | 第35-38页 |
4.3.2 成分错序类偏误情况分析 | 第38-40页 |
4.4 汉语“除了”句式的偏误原因 | 第40-44页 |
4.4.1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第40-41页 |
4.4.2 教材的因素 | 第41-42页 |
4.4.3 教师的因素 | 第42页 |
4.4.4 “除了”句式本身的复杂性及本体研究的不足 | 第42-43页 |
4.4.5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43页 |
4.4.6 对目的语掌握不足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汉语“除了”句式的教学建议 | 第45-51页 |
5.1 对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建议 | 第45-47页 |
5.1.1 课堂教学中重视汉英对比 | 第45-46页 |
5.1.2 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习兴趣 | 第46页 |
5.1.3 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增强学生的汉语语感 | 第46-47页 |
5.2 对对外汉语教材方面的建议 | 第47-48页 |
5.3 对对外汉语教师方面的建议 | 第48-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