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大豆抗营养因子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Kunitz 亚家族 | 第14-15页 |
·Bowman-Birk 亚家族 | 第15-16页 |
·PI-I 和PI-II 家族 | 第16页 |
·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 第16-18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抑制动物生长的机理 | 第18-19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毒理作用 | 第19-20页 |
·国内外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钝化方法的研究 | 第20-23页 |
·物理失活法 | 第20-21页 |
·化学失活法 | 第21-22页 |
·生物失活法 | 第22-23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材料及仪器 | 第24-25页 |
·材料及试剂 | 第2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32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26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粗提工艺流程 | 第26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提取率计算 | 第26页 |
·影响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粗提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 第26-27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粗提工艺优化试验 | 第27-28页 |
·粗提液的膜分离 | 第28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 | 第28-29页 |
·碱性蛋白酶钝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 | 第29-31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4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粗提单因素试验 | 第32-34页 |
·提取液pH 值的确定 | 第32页 |
·热变性温度的确定 | 第32-33页 |
·硫酸氨饱和度的确定 | 第33-34页 |
·响应面设计对工艺参数的优化试验 | 第34-38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粗提工艺优化试验 | 第34-35页 |
·模型方差分析 | 第35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粗提率响应面分析与最优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5-38页 |
·超滤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提取的影响 | 第38-40页 |
·时间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40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 | 第40-44页 |
·蛋白质标准品的分子量与保留时间关系标准曲线确定 | 第40-42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 | 第42-44页 |
·纯度检验 | 第44页 |
·碱性蛋白酶钝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单因素试验 | 第44-48页 |
·蛋白酶的筛选 | 第44-45页 |
·不同反应时间对碱性蛋白酶钝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钝化率的研究 | 第45-46页 |
·不同反应温度对碱性蛋白酶钝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钝化率的研究 | 第46页 |
·不同酶添加量对碱性蛋白酶钝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钝化率的研究 | 第46-47页 |
·不同pH 值对碱性蛋白酶钝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钝化率的研究 | 第47-48页 |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响应面试验 | 第48-54页 |
·碱性蛋白酶钝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48-49页 |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验证试验与对比试验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7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粗提物的制备 | 第54页 |
·超滤条件的选择 | 第54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 | 第54-55页 |
·酶解条件对碱性蛋白酶钝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 | 第55-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