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对比分析法 | 第13页 |
1.3.2 问卷调查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可能补语的概述 | 第15-24页 |
2.1 可能补语介绍 | 第15-16页 |
2.1.1 可能补语概念 | 第15页 |
2.1.2 可能补语名称与类型 | 第15-16页 |
2.2 可能补语的语法结构 | 第16-19页 |
2.2.1 可能补语的肯定式 | 第17页 |
2.2.2 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 | 第17-18页 |
2.2.3 可能补语的疑问式 | 第18页 |
2.2.4 可能补语的使用限制 | 第18-19页 |
2.3 可能补语语法意义 | 第19-21页 |
2.3.1 “V得/不C”的意义 | 第19-20页 |
2.3.2 “V得/不+了”的意义 | 第20页 |
2.3.3 “V+得/不得”的意义 | 第20-21页 |
2.4 可能补语的习惯表达 | 第21-24页 |
2.4.1 汉语中运用可能补语的特点 | 第21-22页 |
2.4.2 可能补语在实际使用中的不对称问题 | 第22-24页 |
第3章 汉语和英语以及赞比亚Chichewa语可能性表达对比 | 第24-31页 |
3.1 汉语与英语可能性表达的联系 | 第24-26页 |
3.1.1 汉语可能补语在英文上的表达 | 第24-25页 |
3.1.2 英语可能性在汉语上的表达 | 第25-26页 |
3.2 汉语与英语可能性表达的区别 | 第26-27页 |
3.2.1 结构上的区别 | 第26页 |
3.2.2 否定形式区别 | 第26-27页 |
3.2.3 疑问形式区别 | 第27页 |
3.3 汉语和赞比亚Chichewa(Cinyanja)语可能性的区别 | 第27-30页 |
3.3.1 结构上的区别 | 第28-29页 |
3.3.2 否定形式区别 | 第29-30页 |
3.3.3 疑问形式区别 | 第30页 |
3.4 英语和赞比亚Chichewa(Cinyanja)语可能性的对比 | 第30-31页 |
第4章 赞比亚留学生习得可能补语偏误分析 | 第31-49页 |
4.1 调查对象介绍 | 第31页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1-32页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2-37页 |
4.3.1 按题型分类的调查结果 | 第32-33页 |
4.3.2 三种类型可能补语调查结果 | 第33-34页 |
4.3.3 可能补语与程度,趋向和结果补语的混用情况 | 第34-35页 |
4.3.4 可能补语与特殊句式“把”和“被”字句的混用偏误 | 第35-36页 |
4.3.5 误加“了”动态助词表示完成的偏误 | 第36页 |
4.3.6 可能补语结构上的偏误 | 第36-37页 |
4.3.7 翻译成汉语题偏误率 | 第37页 |
4.4 可能补语的主要偏误类型 | 第37-38页 |
4.5 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 第38-49页 |
4.5.1 偏误分析理论 | 第38页 |
4.5.2 赞比亚的留学生习得可能补语的偏误类型 | 第38-44页 |
4.5.3 赞比亚的留学生习得可能补语偏误产生的原因 | 第44-48页 |
4.5.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赞比亚留学生习得可能补语的教学策略 | 第49-51页 |
5.1 提醒留学生减少回避策略的使用 | 第49页 |
5.2 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 | 第49页 |
5.3 选择科学的教学顺序 | 第49-50页 |
5.4 重视可能补语句法语义差异与语用限制的教学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