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3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2.1 乳酸菌在肠道内发挥拮抗病原菌的途径 | 第12-13页 |
1.2.2 乳酸菌抗菌活性已有的报道 | 第13-15页 |
1.2.3 乳酸菌在体外发挥抗菌的几种途径 | 第15-20页 |
1.2.4 乳酸菌增强肠道上皮细胞屏障的功能 | 第20页 |
1.2.5 乳酸菌抑制病原菌的黏附 | 第20-21页 |
1.2.6 体外益生菌的筛选标准 | 第21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课题来源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23页 |
2.1.2 实验细胞 | 第23页 |
2.1.3 培养基 | 第23-24页 |
2.1.4 试剂与来源 | 第24-25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4页 |
2.2.1 菌株的鉴定 | 第25-27页 |
2.2.2 菌株的培养与保藏 | 第27页 |
2.2.3 Caco-2 细胞培养与保藏 | 第27-28页 |
2.2.4 嗜酸乳杆菌生长及发酵特性 | 第28页 |
2.2.5 嗜酸乳杆菌体外抑菌特性的研究 | 第28-30页 |
2.2.6 嗜酸乳杆菌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杀菌活性 | 第30-31页 |
2.2.7 抑制大肠杆菌O157:H7对Caco-2 细胞的黏附 | 第31页 |
2.2.8 嗜酸乳杆菌的益生潜能 | 第31-33页 |
2.2.9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4页 |
3.1 菌株的鉴定 | 第34-36页 |
3.1.1 形态学特征 | 第34页 |
3.1.2 16Sr 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34-35页 |
3.1.3 pheS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35-36页 |
3.2 嗜酸乳杆菌的生长及其发酵特性 | 第36-37页 |
3.2.1 嗜酸乳杆菌的生长特性 | 第36-37页 |
3.2.2 嗜酸乳杆菌的发酵特性 | 第37页 |
3.3 嗜酸乳杆菌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抑菌活性 | 第37-44页 |
3.3.1 嗜酸乳杆菌的抑菌谱 | 第37-38页 |
3.3.2 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抑菌活性 | 第38-39页 |
3.3.3 确定抑菌活性物质的来源 | 第39-40页 |
3.3.4 经硫酸铵沉淀制得的蛋白初提物的抑菌活性 | 第40页 |
3.3.5 抑菌活性和p H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3.3.6 抑菌活性和乳酸的相关性 | 第41-43页 |
3.3.7 碳源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嗜酸乳杆菌对于大肠杆菌O157:H7的杀菌活性 | 第44-45页 |
3.4.1 无细胞发酵上清液的杀菌活性 | 第44页 |
3.4.2 菌体之间的接触性依赖抑制 | 第44-45页 |
3.5 抑制大肠杆菌O157:H7对Caco-2 细胞的黏附能力 | 第45-48页 |
3.5.1 竞争性抑制 | 第45-46页 |
3.5.2 排斥性抑制 | 第46-47页 |
3.5.3 置换性抑制 | 第47-48页 |
3.6 嗜酸乳杆菌的益生潜能 | 第48-54页 |
3.6.1 酸的耐受性 | 第48-50页 |
3.6.2 胆盐的耐受性 | 第50页 |
3.6.3 对Caco-2 细胞的黏附能力 | 第50-52页 |
3.6.4 抗生素的敏感性 | 第52页 |
3.6.5 降低大肠杆菌O157:H7诱发IL-8 的产生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8页 |
4.1 嗜酸乳杆菌的鉴定 | 第54页 |
4.2 嗜酸乳杆菌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抑菌机理 | 第54-55页 |
4.3 嗜酸乳杆菌对于大肠杆菌O157:H7的杀菌活性 | 第55-56页 |
4.4 抑制大肠杆菌O157:H7对肠道上皮细胞的黏附 | 第56页 |
4.5 嗜酸乳杆菌的益生潜能 | 第56-58页 |
5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