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等效板分析的结构模型修正及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有限元模型修正理论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等效理论在模型修正方面的研究应用 | 第11-16页 |
1.2.1 有限元模型修正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等效理论在模型修正方面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修正评判标准 | 第18-26页 |
2.1 有限元建模技术 | 第18-20页 |
2.1.1 有限元建模技术 | 第18-19页 |
2.1.2 结构参数设定及输入 | 第19-20页 |
2.2 有限元模型修正的评判标准和过程 | 第20-22页 |
2.2.1 模型修正的相关性分析 | 第20-21页 |
2.2.2 有限元模型修正过程 | 第21-22页 |
2.3 结构优化设计法修正有限元模型 | 第22-25页 |
2.3.1 优化设计方法简述 | 第22-23页 |
2.3.2 Nastran优化设计原理 | 第23-25页 |
2.3.3 等效板模型修正的目标函数确定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含离散源损伤板静力学等效模型修正 | 第26-38页 |
3.1 静力学等效模型建立 | 第26-31页 |
3.1.1 边界载荷条件分析 | 第26-27页 |
3.1.2 强度分析与小变形分析 | 第27-29页 |
3.1.3 模态分析 | 第29-31页 |
3.2 静力学等效模型修正 | 第31-33页 |
3.2.1 静力学优化模型建立 | 第31-32页 |
3.2.2 静力学优化设计结果 | 第32-33页 |
3.3 静力学等效模型分析 | 第33-36页 |
3.3.1 静力学对比分析 | 第33-35页 |
3.3.2 动力学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含离散源损伤板动力学等效模型修正 | 第38-54页 |
4.1 动力学模型修正相关理论 | 第38-42页 |
4.1.1 结构模态分析理论 | 第38-41页 |
4.1.2 动力学模型修正方法 | 第41页 |
4.1.3 等效板模型动力学模型修正 | 第41-42页 |
4.2 动力学模型修正 | 第42-43页 |
4.2.1 动力学修正模型建立 | 第42页 |
4.2.2 动力学模型修正结果 | 第42页 |
4.2.3 动力学模型修正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4.3 动力学等效模型分析 | 第43-47页 |
4.3.1 动力学等效模型的静力学分析 | 第43-44页 |
4.3.2 动力学等效模型的模态分析 | 第44-47页 |
4.4 含离散源损伤板结构模型修正方法应用 | 第47-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