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4-2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9页 |
1.1.1 活性稻米生产及营养功效介绍 | 第14-15页 |
1.1.2 干燥是活性稻米生产需要 | 第15-16页 |
1.1.3 活性稻米微波干燥理论研究需要 | 第16-18页 |
1.1.4 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9-24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1.5 研究特色 | 第25-26页 |
2 活性稻米连续式微波干燥过程分析与工艺研究 | 第26-5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2.1.1 活性稻米准备 | 第27页 |
2.1.2 实验方案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8-53页 |
2.2.1 微波干燥参数对活性稻米干燥特性的影响 | 第32-38页 |
2.2.2 微波干燥活性稻米工艺参数优化 | 第38-40页 |
2.2.3 微波干燥活性稻米干燥动力分析 | 第40-46页 |
2.2.4 微波干燥条件下活性稻米爆腰产生动力学研究 | 第46-5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活性稻米的成分预测模型建立和干燥品质变化研究 | 第55-89页 |
3.1 近红外光谱分析活性稻米品质的工作原理与数据处理 | 第56-63页 |
3.1.1 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56-57页 |
3.1.2 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 第57-59页 |
3.1.3 剔除异常样品的算法程序 | 第59-60页 |
3.1.4 校正集异常样品判别和剔除 | 第60-62页 |
3.1.5 多元线性回归算法 | 第62-63页 |
3.1.6 逐步回归法原理 | 第6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3-6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63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63-64页 |
3.2.4 样品扫描步骤 | 第64-65页 |
3.2.5 测定方法 | 第65-6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8-87页 |
3.3.1 活性稻米主要成分近红外透射光谱检测的数学模型 | 第68-69页 |
3.3.2 近红外光谱数据处理及模型建立 | 第69-74页 |
3.3.3 GABA含量数学模型建立与优化 | 第74-76页 |
3.3.4 蛋白质含量数学模型建立与优化 | 第76-77页 |
3.3.5 水分含量数学模型建立与优化 | 第77-78页 |
3.3.6 微波干燥条件对活性稻米中γ-氨基丁酸(GABA)影响 | 第78-81页 |
3.3.7 微波干燥温度对活性稻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影响 | 第81-84页 |
3.3.8 微波干燥过程中活性稻米颜色变化控制 | 第84-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4 微波干燥过程中活性稻米的传热传质过程模拟 | 第89-12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4.1.1 活性稻米准备 | 第89-90页 |
4.1.2 仪器设备 | 第90页 |
4.1.3 实验方案 | 第90-91页 |
4.2 微波干燥过程模型建立 | 第91-98页 |
4.2.1 微波干燥机干燥室内传热传质过程模型 | 第91-94页 |
4.2.2 微波干燥室内电场强度分布 | 第94-95页 |
4.2.3 微波干燥活性稻米过程中温度和水分的分布 | 第95-98页 |
4.2.4 微波干燥机内电场强度分布计算程序 | 第9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26页 |
4.3.1 微波干燥过程中活性稻米动态的介电特性指标模型确定 | 第98-101页 |
4.3.2 活性稻米微波干燥过程中介电特性变化规律 | 第101-102页 |
4.3.3 微波干燥腔内电场强度分布分析 | 第102-113页 |
4.3.4 微波干燥过程中活性稻米的微波能吸收 | 第113-114页 |
4.3.5 微波干燥时活性稻米料层内的传热传质过程分析 | 第114-115页 |
4.3.6 活性稻米微波干燥过程多物理场耦合模拟 | 第115-12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5 适于活性稻米干燥的连续式微波干燥系统研制 | 第127-152页 |
5.1 微波干燥活性稻米的工艺流程实现 | 第128-131页 |
5.1.1 整体结构设计 | 第129-130页 |
5.1.2 干燥机参数计算 | 第130-131页 |
5.2 连续式干燥机微波单元设计 | 第131-137页 |
5.2.1 微波单元构成 | 第132-134页 |
5.2.2 谐振腔工作特性 | 第134-135页 |
5.2.3 磁控管位置 | 第135-136页 |
5.2.4 微波干燥机设计的关键问题解决方案 | 第136-137页 |
5.3 微波干燥机机械单元设计 | 第137-146页 |
5.3.1 箱体设计 | 第137-138页 |
5.3.2 输送带设计 | 第138页 |
5.3.3 底架设计 | 第138-142页 |
5.3.4 多层带式微波干燥机的相关参数计算和辅助设备设计 | 第142-146页 |
5.4 微波干燥机控制单元设计 | 第146-151页 |
5.4.1 微波干燥过程控制的微分方程 | 第147-150页 |
5.4.2 微波干燥机控制系统设计 | 第150-1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6 结论 | 第152-15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52-154页 |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54页 |
6.3 不足与完善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