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燕麦简介 | 第13-15页 |
1.1.1 燕麦的分布状况 | 第13页 |
1.1.2 燕麦的营养价值 | 第13-14页 |
1.1.3 燕麦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2.1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 | 第16页 |
1.2.3 降血脂肽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3.1 高脂血症现状 | 第16页 |
1.2.3.2 降血脂肽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4 降血压肽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4.1 高血压症现状 | 第17-18页 |
1.2.4.2 ACE抑制肽 | 第18-20页 |
1.2.5 其他功能的生物活性肽 | 第20-22页 |
1.2.5.1 抗氧化肽 | 第20页 |
1.2.5.2 抗癌肽 | 第20-21页 |
1.2.5.3 免疫调节和抗炎肽 | 第21页 |
1.2.5.4 多功能肽 | 第21-22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燕麦多肽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 第23-37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3-24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2.2.2 试验设备 | 第23-24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1 燕麦蛋白的提取 | 第24页 |
2.3.2 碱性蛋白酶水解燕麦蛋白工艺的优化 | 第24-25页 |
2.3.2.1 碱性蛋白酶水解燕麦蛋白单因素优化试验 | 第24-25页 |
2.3.2.2 碱性蛋白酶水解燕麦蛋白的响应面工艺优化 | 第25页 |
2.3.3 水解度(DH)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3.4 多肽得率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6-36页 |
2.4.1 燕麦蛋白的常规成分测定 | 第26-27页 |
2.4.2 燕麦多肽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 第27-31页 |
2.4.2.1 加酶量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27页 |
2.4.2.2 温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2.3 pH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2.4 底物浓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2.5 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3 响应曲面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第31-36页 |
2.4.3.1 响应曲面法试验优化 | 第31-32页 |
2.4.3.2 水解度响应面分析与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2-36页 |
2.4.3.3 最优条件的求证及验证 | 第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燕麦多肽降血脂效果及其对血管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 第37-51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37-38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37-38页 |
3.2.2 试验设备 | 第38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3.3.1 燕麦多肽的制备 | 第38页 |
3.3.2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38-39页 |
3.3.2.1 实验动物 | 第38页 |
3.3.2.2 高脂乳剂的配制 | 第38页 |
3.3.2.3 高血脂大鼠模型的制备 | 第38-39页 |
3.3.2.4 降血脂试验分组 | 第39页 |
3.3.3 血清指标测定 | 第39页 |
3.3.4 脏器指数 | 第39-40页 |
3.3.5 动脉粥样硬数化指(AI)测定 | 第40页 |
3.3.6 肝脏病理学检查 | 第40页 |
3.3.7 数据统计 | 第40页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0-50页 |
3.4.1 灌胃高脂乳剂对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2 燕麦多肽对高血脂大鼠血脂水平及AI的影响 | 第41-44页 |
3.4.3 脏器指数及肝脏病理分析 | 第44-45页 |
3.4.4 燕麦多肽对高血脂大鼠血管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45-50页 |
3.4.4.1 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 | 第45-47页 |
3.4.4.2 内皮素-1(ET-1) | 第47-48页 |
3.4.4.3 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 第48-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燕麦多肽的降血压效果及其对相关因子的影响 | 第51-68页 |
4.1 前言 | 第51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51-52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51-52页 |
4.2.2 试验设备 | 第52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52-55页 |
4.3.1 燕麦ACE抑制肽的制备 | 第52页 |
4.3.2 燕麦ACE抑制肽抑制率的测定 | 第52-53页 |
4.3.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式 | 第53-54页 |
4.3.3.1 单次降压效果试验 | 第53页 |
4.3.3.2 42 天降压效果试验 | 第53-54页 |
4.3.4 SHR血压测定 | 第54页 |
4.3.5 组织ACE含量测定 | 第54页 |
4.3.6 血清指标测定 | 第54页 |
4.3.7 脏器指数 | 第54页 |
4.3.8 数据统计 | 第54-55页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5-66页 |
4.4.1 燕麦ACE抑制肽的体外ACE抑制率 | 第55页 |
4.4.2 燕麦多肽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 第55-58页 |
4.4.2.1 单次降压效果试验 | 第55-56页 |
4.4.2.2 42 天降压效果试验 | 第56-58页 |
4.4.3 组织ACE含量测定 | 第58-61页 |
4.4.4 血清中生化指标测定 | 第61-65页 |
4.4.4.1 内皮素-1(ET-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 第61-62页 |
4.4.4.2 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管舒缓激肽(BK) | 第62-64页 |
4.4.4.3 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 | 第64-65页 |
4.4.5 体重及脏器指数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页 |
5.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