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大豆脂氧酶的结构 | 第10页 |
·大豆脂氧酶的底物及其选择性 | 第10-14页 |
·天然游离不饱和脂肪酸类底物 | 第10-11页 |
·改性的不饱和脂肪酸类底物 | 第11页 |
·新型特殊底物 | 第11-12页 |
·脂氧酶催化反应的选择性 | 第12-14页 |
·脂氧酶的酶促反应及应用 | 第14-16页 |
·固定化脂氧酶的酶促反应 | 第14页 |
·非传统介质中的脂氧酶催化反应 | 第14-15页 |
·脂氧酶酶促反应的应用 | 第15-16页 |
·金属离子与金属酶的相互作用 | 第16-19页 |
·金属酶的基团转移催化 | 第16-17页 |
·金属离子与酶蛋白的结合位 | 第17页 |
·二价金属离子与金属酶的相互作用 | 第17-19页 |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立题背景 | 第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光谱法研究外源因素对脂氧酶的作用 | 第21-39页 |
·引言 | 第21页 |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1页 |
·UV 光谱和FS 光谱 | 第21-22页 |
·游离Cu~(~(2+))和Fe~(2+)浓度的测定 | 第22页 |
·外源Cu~(2+)和脂氧酶活性中心Fe(Ⅱ)的交换 | 第22页 |
·脂氧酶的热稳定性测定 | 第22页 |
·脂氧酶红外图谱的采集、处理和峰形拟合 | 第22-23页 |
·CD 光谱 | 第2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3-37页 |
·外源金属离子对脂氧酶紫外光谱的影响 | 第23-25页 |
·外源金属离子对脂氧酶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25-27页 |
·外源铜离子与脂氧酶的络合 | 第27-29页 |
·LOX-Cu~(2+)络合物形成的动力学 | 第29页 |
·外源Cu~(2+)与脂氧酶活性中心Fe~(2+)的置换 | 第29-30页 |
·脂氧酶的热失活动力学 | 第30-32页 |
·FT-IR 光谱分析脂氧酶的二级结构 | 第32-34页 |
·CD 光谱分析脂氧酶的二级结构 | 第34-35页 |
·EDTA 对脂氧酶的影响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豆粕(脂氧酶)好氧催化亚油酸及其酯的反应 | 第39-64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44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40-41页 |
·油脂组分分析 | 第41页 |
·豆粕和脂氧酶液的制备 | 第41页 |
·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脂氧酶的酶活 | 第41页 |
·豆粕好氧催化亚油酸及其酯的釜式反应 | 第41-42页 |
·豆粕的重复利用 | 第42页 |
·豆粕好氧催化亚油酸及其酯的柱式反应 | 第42页 |
·豆粕好氧催化豆油过程中脂氧酶的酶活 | 第42页 |
·超声辅助豆粕(LOX)的催化反应 | 第42-43页 |
·表面活性剂对脂氧酶催化大豆油反应的影响 | 第43页 |
·金属离子对脂氧酶催化大豆油反应的影响 | 第43页 |
·脂氧酶溶液的荧光光谱 | 第43页 |
·氢过氧化亚油酸及其酯的含量测定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62页 |
·油脂筛选 | 第44-45页 |
·溶剂筛选 | 第45-46页 |
·柱径比 | 第46-47页 |
·梯度加入豆粕对反应的影响 | 第47-48页 |
·pH | 第48页 |
·反应进程 | 第48-49页 |
·温度 | 第49-50页 |
·底物浓度 | 第50页 |
·豆粕浓度 | 第50-51页 |
·豆粕与LOX 酶液催化效率的比较 | 第51页 |
·豆粕的重复利用 | 第51-52页 |
·压缩空气为氧源时豆粕催化豆油的反应 | 第52-53页 |
·低豆粕量下LOX 酶促豆油的反应 | 第53-54页 |
·豆粕好氧催化豆油的柱式反应 | 第54页 |
·豆粕好氧催化皂化亚油酸的反应 | 第54-55页 |
·超声辅助下脂氧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 第55-59页 |
·表面活性剂对脂氧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59页 |
·金属离子对脂氧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脂氧酶酶促反应产物的应用性能 | 第64-81页 |
·引言 | 第64页 |
·实验部分 | 第64-6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64-65页 |
·LA-HPOD 热稳定性 | 第65页 |
·LA-HPOD-Na 漂白亚甲蓝和叶绿素 | 第65页 |
·特种污布的染制 | 第65-66页 |
·LA-HPOD-Na 的漂白去污实验 | 第66页 |
·氢过氧化亚油酸的还原 | 第66页 |
·酸价 | 第66页 |
·表面张力 | 第66页 |
·乳化性能 | 第66-67页 |
·泡沫性能 | 第67页 |
·分散性能 | 第67页 |
·Krafft 点 | 第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80页 |
·LA-HPOD 的热稳定性 | 第67-68页 |
·LA-HPOD-Na 漂白亚甲兰 | 第68-69页 |
·温度对LA-HPOD-Na 漂白亚甲兰的影响 | 第69-70页 |
·pH 对 LA-HPOD-Na 漂白亚甲兰的影响 | 第70页 |
·LA-HPOD-Na、PBS 和PCS 漂白亚甲兰 | 第70-71页 |
·LA-HPOD-Na 漂白亚甲兰的动力学 | 第71页 |
·LA-HPOD-Na、PBS 和PCS 漂白叶绿素 | 第71-72页 |
·LA-HPOD-Na 与市售漂白产品的性能比较 | 第72页 |
·LA-HPOD-Na 的复配体系 | 第72-76页 |
·布基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第76页 |
·羟基亚油酸的制备 | 第76-77页 |
·羟基豆油的制备 | 第77页 |
·物化性能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全文总结论 | 第81-82页 |
展望 | 第82-8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8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