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各种酒及其制造论文--白酒论文

老白酒等几种低度酒中有害物质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1.1 低度酒简介第10-12页
        1.1.1 几种低度酒的生产工艺第10-11页
        1.1.2 低度酒中的有害物质第11-12页
    1.2 氨基甲酸乙酯概况第12-19页
        1.2.1 氨基甲酸乙酯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限量标准第12-13页
        1.2.2 氨基甲酸乙酯的致癌机理第13-14页
        1.2.3 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途径第14-16页
        1.2.4 氨基甲酸乙酯测定的前处理方法第16-18页
        1.2.5 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第18-19页
    1.3 甲醛的研究概况第19-22页
        1.3.1 食品中甲醛的来源第19-20页
        1.3.2 甲醛的检测方法第20-22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页
    1.4 甲醇、杂醇油的研究概况第22-24页
        1.4.1 甲醇、杂醇油的毒理作用第22-23页
        1.4.2 甲醇、杂醇油的来源第23-24页
        1.4.3 甲醇、杂醇油的降低方法第24页
        1.4.4 甲醇、杂醇油的常用检测方法第24页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的研究与优化第26-42页
    2.1 前言第26页
    2.2 实验部分第26-28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26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26-27页
        2.2.3 质谱条件第27页
        2.2.4 色谱条件第27页
        2.2.5 检测方法第27-2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8-39页
        2.3.1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第28-32页
        2.3.2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32-36页
        2.3.3 质谱条件的优化第36-38页
        2.3.4 方法的验证第38-39页
    2.4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39-41页
    2.5 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崇明老白酒酿造储存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变化分析第42-48页
    3.1 前言第42页
    3.2 实验部分第42-43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42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42页
        3.2.3 质谱条件第42页
        3.2.4 色谱条件第42-43页
        3.2.5 检测方法第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47页
        3.3.1 酿造过程中EC的变化第43-44页
        3.3.2 灭菌条件对EC的变化影响第44-45页
        3.3.3 储存条件对EC的变化影响第45-46页
        3.3.4 发酵菌种对EC的变化影响第46-47页
    3.4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低度酒中甲醛测定的HPLC方法的优化与含量变化的研究第48-59页
    4.1 前言第48页
    4.2 实验部分第48-49页
        4.2.1 仪器、试剂与材料第48-49页
        4.2.2 液相色谱条件第49页
        4.2.3 标准溶液配制第49页
        4.2.4 样品前处理第49页
        4.2.5 色谱测定第4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9-54页
        4.3.1 样品中甲醛提取条件的优化第49-50页
        4.3.2 衍生剂浓度的确定第50-51页
        4.3.3 衍生温度的确定第51页
        4.3.4 衍生反应时间的确定第51-52页
        4.3.5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52页
        4.3.6 方法的验证第52-54页
    4.4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54-58页
        4.4.1 老白酒酿造储存过程中甲醛含量的变化第54-56页
        4.4.2 低度酒中甲醛的检测第56-58页
    4.5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低度酒中甲醇、杂醇油方法的研究第59-68页
    5.1 前言第59页
    5.2 实验部分第59-60页
        5.2.1 仪器、试剂与材料第59页
        5.2.2 气相色谱条件第59-60页
        5.2.3 标准溶液配制第60页
        5.2.4 样品前处理第60页
        5.2.5 色谱测定第6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0-67页
        5.3.1 定性、定量方法第60-61页
        5.3.2 方法线性、相关系数第61-63页
        5.3.3 方法的回收率与精密度第63-64页
        5.3.4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64-67页
    5.4 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6.1 结论第68-69页
    6.2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发表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动症儿童亲子关系的个案介入
下一篇:吉他霉素组分优化及其代谢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