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8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1.2.1 本体研究 | 第8-11页 |
1.2.2 偏误研究 | 第11-12页 |
1.2.3 问题与不足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4.2 实际意义 | 第13-14页 |
1.5 理论方法 | 第14-15页 |
1.5.1 研究途径 | 第1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7 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第2章“对、对于、关于”的隐现研究 | 第16-30页 |
2.1“对”的隐现考察 | 第16-21页 |
2.1.1 介词框架“对...来说/而言”中“对”隐现的条件 | 第16页 |
2.1.2“对+NP”结构中“对”隐现的条件 | 第16-21页 |
2.1.3 小结 | 第21页 |
2.2“对于”的隐现考察 | 第21-25页 |
2.2.1 介词框架中“对于...来说/而言”中“对于”隐现的条件 | 第21页 |
2.2.2“对于+NP”结构中“对于”隐现的条件 | 第21-25页 |
2.2.3 小结 | 第25页 |
2.3“关于”的隐现考察 | 第25-30页 |
2.3.1“关于+NP”结构中“关于”隐现的条件 | 第26-28页 |
2.3.2“关于+NP”作文章标题 | 第28页 |
2.3.3 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对、对于、关于”隐现条件对比分析 | 第30-35页 |
3.1“对”和“对于”隐现条件的异同 | 第30-31页 |
3.1.1“对”和“对于”隐现条件的相同点 | 第30-31页 |
3.1.2“对”和“对于”隐现条件的不同点 | 第31页 |
3.2“对于”和“关于”隐现条件的异同 | 第31-33页 |
3.2.1“对于”和“关于”隐现条件的相同点 | 第31-32页 |
3.2.2“对于”和“关于”隐现条件的不同点 | 第32-33页 |
3.3“对”和“关于”隐现条件的异同 | 第33-35页 |
3.3.1“对”和“关于”隐现条件的相同点 | 第33-34页 |
3.3.2“对”和“关于”隐现条件的不同点 | 第34-35页 |
第4章 留学生习得“对、对于、关于”偏误类型分析 | 第35-38页 |
4.1 误现“对、对于、关于” | 第35-36页 |
4.1.1 与介词框架有关的误现 | 第35页 |
4.1.2 与语义有关的误现 | 第35-36页 |
4.1.3 与句法成分有关的误现 | 第36页 |
4.2 误隐“对、对于、关于” | 第36-37页 |
4.2.1 与介词框架有关的误隐 | 第36页 |
4.2.2 与句法位置有关的误隐 | 第36-37页 |
4.2.3 与语义有关的误隐 | 第37页 |
4.3 混用“对、对于、关于” | 第37-38页 |
第5章 留学生习得“对、对于、关于”偏误原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 第38-42页 |
5.1 偏误原因 | 第38-39页 |
5.1.1 母语负迁移 | 第38页 |
5.1.2“对、对于、关于”隐现的复杂性 | 第38-39页 |
5.1.3 教材对“对、对于、关于”知识的编排 | 第39页 |
5.1.4 教师对“对、对于、关于”知识的讲解 | 第39页 |
5.2 教学建议 | 第39-42页 |
5.2.1 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 第39-40页 |
5.2.2 教材编排和工具书释义的建议 | 第40-42页 |
第6章 总结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