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牡丹的概述 | 第10-11页 |
·牡丹 | 第10页 |
·丹皮 | 第10页 |
·牡丹籽 | 第10-11页 |
·牡丹籽油 | 第11页 |
·植物油提取技术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溶剂浸出法 | 第11页 |
·压榨法 | 第11-12页 |
·超临界 CO2萃取法 | 第12页 |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第12-13页 |
·微波辅助提取法 | 第13页 |
·牡丹籽油脂肪酸的测定 | 第13-14页 |
·植物蛋白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植物蛋白的营养价值 | 第14页 |
·植物蛋白提取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植物蛋白的功能特性 | 第15-17页 |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7-18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牡丹籽油的提取及其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 第19-32页 |
·前言 | 第19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19-20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19-2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牡丹籽的特性测定 | 第20页 |
·溶剂浸出法的提取牡丹籽油的工艺 | 第20-21页 |
·牡丹籽油的主要理化特性测定与分析 | 第21页 |
·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第21页 |
·牡丹籽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31页 |
·牡丹籽基本特性 | 第22页 |
·溶剂浸出法提取牡丹籽油的工艺确定 | 第22-26页 |
·牡丹籽油的理化特性 | 第26页 |
·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分析 | 第26-28页 |
·牡丹籽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 第28-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溶剂浸出法制备牡丹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 | 第31页 |
·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31页 |
·牡丹籽油的氧化稳定性 | 第31-32页 |
第3章 牡丹籽蛋白的最佳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2-46页 |
·前言 | 第32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32-3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牡丹籽粕的基础数据测定 | 第33页 |
·牡丹籽粕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 第33页 |
·碱溶酸沉法制备牡丹籽蛋白的研究 | 第33-34页 |
·糖化酶处理制备牡丹籽蛋白的工艺流程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脱脂牡丹籽粕的基本参数测定结果 | 第34页 |
·牡丹籽蛋白的等电点确定 | 第34-35页 |
·碱溶酸沉法制备牡丹籽蛋白的研究 | 第35-39页 |
·糖化酶处理制备牡丹籽蛋白的研究 | 第39-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碱提酸沉法制备牡丹籽蛋白的最佳工艺 | 第44页 |
·糖化酶处理制备牡丹籽蛋白的最佳工艺 | 第44-45页 |
·两种方法比较结果 | 第45-46页 |
第4章 蛋白功能特性比较和营养评价 | 第46-63页 |
·前言 | 第46-47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7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7-48页 |
·试验方法 | 第48-52页 |
·pH-stat 法测定水解度 | 第48页 |
·不同酶解程度蛋白的制备 | 第48-49页 |
·功能特性的测定 | 第49-50页 |
·氨基酸组成测定及营养评价方法 | 第50-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水解度的测定结果 | 第52页 |
·不同酶解程度牡丹籽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比较 | 第52-57页 |
·不同酶解程度牡丹籽蛋白氨基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3页 |
·牡丹籽蛋白水解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60页 |
·不同水解程度牡丹籽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比较 | 第60-61页 |
·不同水解程度牡丹籽蛋白氨基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 第61-6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牡丹籽油的提取剂及氧化稳定性研究 | 第63页 |
·牡丹籽蛋白最佳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63页 |
·蛋白功能特性比较和营养评价 | 第63-64页 |
·创新之处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