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酸汤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动力学模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酸汤概述 | 第9-13页 |
·酸汤文化及酸汤简介 | 第9-11页 |
·酸汤的主要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 第11-13页 |
·酸汤的生产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酸汤的生产研究现状 | 第13页 |
·酸汤加工产业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乳酸菌的鉴定 | 第14-15页 |
·传统的表观分类 | 第14页 |
·分子学分类 | 第14-15页 |
·乳酸菌的应用 | 第15-16页 |
·乳酸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乳酸菌在苗族酸汤中的应用 | 第16页 |
·发酵动力学概述 | 第16-17页 |
·菌株接种发酵食品品质比较 | 第17-18页 |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立题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苗族发酵型酸汤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19-31页 |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试验原料 | 第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仪器设备 | 第19页 |
·培养基 | 第19-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第20页 |
·微生物计数方法 | 第20页 |
·酸汤中乳酸菌的分离和筛选 | 第20-21页 |
·乳酸菌的鉴定 | 第21-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酸汤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第24-25页 |
·酸汤微生物数量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乳酸菌计数培养基的筛选结果 | 第26页 |
·乳酸菌的鉴定结果 | 第26-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乳酸菌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1-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6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38页 |
·动力学参数求解 | 第38-42页 |
·模型验证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利用优良乳酸菌菌株发酵酸汤及酸汤品质鉴定 | 第47-52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发酵菌株 | 第47页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页 |
·培养基 | 第47页 |
·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47-49页 |
·工艺路线 | 第48页 |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pH值测定 | 第49-50页 |
·总酸含量测定 | 第50-51页 |
·感官评价表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酸汤的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测定结果 | 第52页 |
·乳酸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52页 |
·乳酸菌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单菌株与多菌株混合发酵酸汤品质的比较 | 第52-53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3页 |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