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采用CRISPRi原位探索大肠杆菌Nissle 1917毒素-抗毒素功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9页
    1.1 大肠杆菌Nissle 1917(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研究简述第11-15页
        1.1.1 益生EcN 1917的发现及分类学特征第11-12页
        1.1.2 EcN 1917的益生机制第12-13页
        1.1.3 EcN 1917的应用第13-14页
        1.1.4 EcN 1917在肠道中的定殖第14-15页
    1.2 大肠杆菌的毒素-抗毒素系统第15-20页
        1.2.1 大肠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的分类功能第15-16页
        1.2.2 大肠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影响生物膜形成第16-19页
        1.2.3 大肠杆菌TA系统影响持留形成第19-20页
    1.3 关于mazEF和hipAB的研究第20-24页
        1.3.1 mazEF基因结构与功能第20-22页
        1.3.2 hipA基因结构与功能第22-24页
    1.4 CRISPRi技术第24-26页
        1.4.1 CRISPR/Cas技术的研究第24页
        1.4.2 CRISPRi(CRISPR/dCas9)技术第24-26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问题、技术路线及意义第26-29页
        1.5.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第26-27页
        1.5.2 选择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二章 大肠杆菌Nissle 1917 mazEF基因结构与活性研究第29-53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9-37页
        2.2.1 实验材料第29-32页
            2.2.1.1 菌种与培养基第29页
            2.2.1.2 药品与耗材第29-30页
            2.2.1.3 仪器与设备第30-31页
            2.2.1.4 引物与质粒第31-32页
        2.2.2 实验方法第32-37页
            2.2.2.1 EcN 1917的活化培养第32页
            2.2.2.2 EcN 1917中TA系统预测第32页
            2.2.2.3 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中mazEF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2页
            2.2.2.4 mazEF基因克隆第32-33页
            2.2.2.5 mazEF基因与质粒的双酶切第33页
            2.2.2.6 mazE基因和质粒pETDuet-1的双酶切第33-34页
            2.2.2.7 mazEF基因与质粒的连接第34-35页
            2.2.2.8. mazE基因片段以及重组质粒pEmT的双酶切第35页
            2.2.2.9 重组质粒pEmTA的构建第35-36页
            2.2.2.10 pEmT、pEmA、pEmTA质粒的转化验证第36页
                (1) 感受态细胞的制作:使用(Competent cell Preparation Kit,takara)试剂盒根据它的使用方法制作大肠杆菌DH5α以及BL21的感受态细胞。第36页
                (2) 质粒的转化第36页
            2.2.2.11 重组质粒的验证第36页
            2.2.2.12 重组质粒的表达第36-37页
            2.2.2.13 重组质粒pEmT、pEmA、pEmTA生长曲线测定第37页
            2.2.2.14 重组质粒pEmT、pEmA、pEmTA平板点样第3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7-52页
        2.3.1 EcN 1917中TA系统分布第37-41页
        2.3.2 mazEF基因序列比对以及结构分析第41-45页
        2.3.3 重组质粒pEmT、pEmA、pEmTA构建及筛选第45-50页
        2.3.4 重组质粒pEmT、pEmA、pEmTA在E.coli BL21中表达第50-52页
    2.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E.coli Nissle 1917 mazEF与hipA基因原位敲低第53-69页
    3.1 引言第53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3-60页
        3.2.1 实验材料第53-55页
            3.2.1.1 出发质粒第53-54页
            3.2.1.2 试剂与器材第54页
            3.2.1.3 引物与菌株第54-55页
        3.2.2 实验方法第55-60页
            3.2.2.1 技术路线第55-57页
            3.2.2.2 sgRNA序列设计第57页
            3.2.2.3 sgRNA质粒构建第57-58页
            3.2.2.4 质粒转化第58-59页
            3.2.2.5 重组质粒在E.coli Nissle 1917中诱导表达第59页
            3.2.2.6 提取总RNA第59-60页
            3.2.2.7 RT-PCR第6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0-68页
        3.3.1 sgRNA-mazE,sgRNA-hipA序列设计克隆与构建第60-61页
        3.3.2 ppgRmA与ppgRmh质粒构建与筛选第61-66页
        3.3.3 RT-PCR检测mazEF和hipA原位敲低第66-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原位敲低mazEF和hipA基因探索其对持留以及生物膜的影响第69-81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9-71页
        4.2.1 实验材料第69-70页
        4.2.2 实验方法第70-71页
            4.2.2.1 生物膜形成测定第70页
            4.2.2.2 持留细胞生长测定第70-7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1-79页
        4.3.1 mazEF与hipA沉默表达后菌株生长情况第71-72页
        4.3.2 mazEF与hipA沉默表达后对生物膜生长的影响第72-76页
        4.3.3 mazEF与hipA原位敲低后对持留菌形成的影响第76-79页
            4.3.3.1 酶法探究mazEF与hipA原位敲低后对持留细胞形成的影响第76页
            4.3.3.2 抗生素法探究mazEF原位敲低后对持留菌形成的影响第76-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结论第81页
    展望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92页
附录一 pEmT基因测序第92-93页
附录二 pEmA测序第93-94页
附录三 pEmTA测序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β-乳球蛋白与阿拉伯胶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对EGCG包载作用研究
下一篇:新型芪类类似化合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其在虾保鲜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