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豆腐酸浆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代谢研究及高密度培养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豆腐黄浆水中的营养成分第13-16页
        1.2.1 大豆低聚糖第13-14页
        1.2.2 大豆乳清蛋白第14-15页
        1.2.3 大豆异黄酮第15-16页
    1.3 豆腐黄浆水的综合利用现状第16-18页
        1.3.1 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第16-17页
        1.3.2 作为微生物基础培养基第17-18页
        1.3.3 应用于相关食品第18页
    1.4 豆腐酸浆水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1 豆腐酸浆水中微生物的研究第19页
        1.4.2 豆腐酸浆水中有机酸的研究第19页
    1.5 乳酸菌发酵豆腐黄浆水第19-21页
        1.5.1 发酵豆腐黄浆水产酸第19-20页
        1.5.2 发酵豆腐黄浆水的抗氧化及抑菌能力第20页
        1.5.3 发酵豆腐黄浆水中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可获得性第20-21页
    1.6 解淀粉乳杆菌及其研究进展第21-22页
        1.6.1 解淀粉乳杆菌基因组分析第21页
        1.6.2 解淀粉乳杆菌功能特性研究第21-22页
    1.7 乳酸菌高密度培养研究进展第22-24页
        1.7.1 乳酸菌高密度培养影响因素第22-23页
        1.7.2 乳酸菌高密度培养模式第23-24页
    1.8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4-26页
        1.8.1 立题依据第24-25页
        1.8.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豆腐酸浆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性能研究第26-37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6-30页
        2.2.1 实验材料第26页
        2.2.2 主要试剂第26-28页
        2.2.3 主要仪器设备第28页
        2.2.4 培养基配方第28页
        2.2.5 实验方法第28-29页
        2.2.6 分析方法第29-3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0-36页
        2.3.1 菌种鉴定第30-33页
        2.3.2 解淀粉乳杆菌L5 和L6 的发酵性能第33-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解淀粉乳杆菌发酵豆腐黄浆水的代谢作用及抗氧化活性第37-57页
    3.1 引言第37-3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8-43页
        3.2.1 实验材料第38页
        3.2.2 实验试剂第38-39页
        3.2.3 主要仪器设备第39-40页
        3.2.4 实验方法第40-43页
        3.2.5 分析方法第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56页
        3.3.1 豆腐黄浆水中蛋白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第43页
        3.3.2 发酵处理对大豆低聚糖的影响第43-46页
        3.3.3 发酵处理对有机酸的影响第46-49页
        3.3.4 发酵处理对大豆异黄酮的影响第49-53页
        3.3.5 发酵处理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第53-55页
        3.3.6 大豆异黄酮生物转化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分析第55-56页
    3.4 结论第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解淀粉乳杆菌菌体高密度培养研究第57-73页
    4.1 引言第57-5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8-60页
        4.2.1 实验材料第58页
        4.2.2 主要试剂第58页
        4.2.3 主要仪器设备第58-59页
        4.2.4 实验方法第59页
        4.2.5 增殖培养基优化实验设计第59-60页
        4.2.6 增殖培养条件的优化实验设计第60页
        4.2.7 分析方法第6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0-72页
        4.3.1 影响解淀粉乳杆菌L6 增殖的关键因子筛选第60-64页
        4.3.2 最陡爬坡实验快速接近最优响应区域第64-65页
        4.3.3 关键因子的最优配比第65-69页
        4.3.4 验证实验第69-70页
        4.3.5 培养时间和温度对增殖的影响第70-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件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钯催化导向基团控制的烯炔烃交叉偶联反应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小运动放大的视觉增强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