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一) 汉字认知方面的研究 | 第9-10页 |
| (二) 汉字习得方面的研究 | 第10-11页 |
| (三) 汉字偏误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三、有待探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3-14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高级阶段留学生别字偏误的整体概况 | 第14-19页 |
| 第一节 别字的界定及主要类型 | 第14-16页 |
| 一、别字与错字的异同 | 第14-15页 |
| 二、别字的主要类型 | 第15-16页 |
| (一) 形近别字 | 第15页 |
| (二) 音近别字 | 第15页 |
| (三) 义近别字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别字偏误概况统计 | 第16-19页 |
| 一、别字在HSK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分布概况 | 第16-17页 |
| 二、别字在各等级汉字中的分布图表分析 | 第17页 |
| 三、别字在各等级汉字中的分布情况原因浅析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高级阶段留学生别字偏误的类型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 第19-37页 |
| 第一节 高级阶段留学生别字偏误的类型 | 第19-29页 |
| 一、形近而误的别字 | 第19-22页 |
| (一) 部件相近而误 | 第20页 |
| (二) 部件减损或增加而误 | 第20-21页 |
| (三) 整体字形相近而误 | 第21页 |
| (四) 繁体字形而误 | 第21-22页 |
| 二、音近而误的别字 | 第22-24页 |
| (一) 声母相同而误的别字 | 第22-23页 |
| (二) 韵母相同而误的别字 | 第23页 |
| (三) 声韵母相同而误的别字 | 第23-24页 |
| (四) 同音异形而误的别字 | 第24页 |
| 三、形音皆相近而误的别字 | 第24-26页 |
| (一) 缺少意符而误的别字 | 第25页 |
| (二) 增加意符而误的别字 | 第25-26页 |
| (三) 变换意符而误的别字 | 第26页 |
| 四、义近而误的别字 | 第26-27页 |
| 五、成词而误的别字 | 第27-29页 |
| (一) 一般成词别字 | 第27-28页 |
| (二) 特殊成词别字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高级阶段留学生别字偏误所呈现的特点 | 第29-31页 |
| 一、复杂性 | 第29-30页 |
| 二、差异性 | 第30页 |
| 三、对称性与非对称性 | 第30-31页 |
| 四、反复性 | 第31页 |
| 第三节 留学生汉字习得中别字的形成原因 | 第31-37页 |
| 一、汉字自身的性质特点 | 第32-33页 |
| 二、汉字与其他文字在认知心理上的区别 | 第33-34页 |
| 三、上下文语境的影响 | 第34页 |
| 四、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法 | 第34-35页 |
| 五、留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 第35-36页 |
| 六、考试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高级阶段留学生别字偏误状况的对比分析 | 第37-49页 |
| 第一节 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的界定 | 第37-39页 |
| 一、“汉字文化圈”内涵的界定 | 第37-38页 |
| 二、“汉字文化圈”范围的界定 | 第38-39页 |
| 第二节 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别字偏误状况的对比分析 | 第39-49页 |
| 一、不同国家留学生的别字偏误整体情况差异 | 第39-41页 |
| 二、不同国家留学生的别字类型差异 | 第41-45页 |
| (一) 汉字文化圈别字类型情况 | 第41-42页 |
| (二) 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别字类型情况 | 第42-43页 |
| (三) 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别字类型情况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 三、不同国家留学生别字类型差异的原因探析 | 第45-49页 |
| (一) 汉字在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使用现状 | 第45-47页 |
| (二) 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劣势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针对高级阶段留学生的汉字教学建议 | 第49-55页 |
| 第一节 结合汉字性质及特点,开展特色版块教学 | 第49-51页 |
| 一、“方块字”教学 | 第49-50页 |
| 二、笔画与部件教学 | 第50页 |
| 三、形声字教学 | 第50-51页 |
| 第二节 针对学生不同的母语背景,因材施教 | 第51-52页 |
| 一、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汉字教学 | 第51页 |
| 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汉字教学 | 第51-52页 |
| 第三节 改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 第52-55页 |
| 一、绕口令法 | 第52-53页 |
| 二、猜字谜法 | 第53页 |
| 三、组词法 | 第53-54页 |
| 四、填空法 | 第54-55页 |
| 结语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附录 | 第62-111页 |
| 附录1: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别字统计 | 第62-66页 |
| 附录2:甲级字正字与别字对照 | 第66-91页 |
| 附录3:汉字文化圈国家留学生10个特例汉字的别字偏误情况 | 第91-103页 |
| 附录4:非字文化圈国家留学生10个特例汉字的别字偏误情况 | 第103-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