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一、 绪论:课题的选题缘由、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6-7页 |
二、 汉英寒暄语的语用异同及其文化内涵 | 第7-19页 |
(一) 汉英寒暄语的相同点 | 第8-10页 |
(二) 汉英寒暄语的差异 | 第10-14页 |
1. 问候寒暄语中的差异 | 第10-11页 |
2. 询问式寒暄语中的汉英差异 | 第11-13页 |
3. 漫谈寒暄语中的汉英差异 | 第13-14页 |
4. 告别寒暄语中的汉英差异 | 第14页 |
(三) 汉英寒暄语语用差异的文化内涵 | 第14-19页 |
1. 生产方式的不同影响民族的思维模式 | 第14-15页 |
2. 民族思维模式对民族价值观念的决定性作用 | 第15页 |
3. 民族语言中寒暄语背后隐藏的民族价值观 | 第15-19页 |
三、 汉英寒暄语的教学研究 | 第19-30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1. 跨文化交际学 | 第19页 |
2. 语言学基础 | 第19-20页 |
3. 教育学和心理学 | 第20页 |
(二) 教学原则 | 第20-21页 |
1. 平等原则 | 第20-21页 |
2. 实用性原则 | 第21页 |
3. 循序渐进的原则 | 第21页 |
(三) 教学目的 | 第21-22页 |
1. 基本目的 | 第21页 |
2. 深层次目的 | 第21-22页 |
(四) 教学方法 | 第22-24页 |
1. 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汉英文化交际意识 | 第22-23页 |
2. 用好汉语文化氛围,促进留学生的汉语习得 | 第23-24页 |
3. 布置课后作业 | 第24页 |
(五) 教案设计:以汉英常用的寒暄语为例 | 第24-30页 |
四、 结语: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成果及难点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