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酱油的历史与现状 | 第11-13页 |
1.1.1 酱油的发展历史 | 第11页 |
1.1.2 酱油的生产现状 | 第11-13页 |
1.2 酱油胀罐原因探究 | 第13-14页 |
1.2.1 酱油腐败现象 | 第14页 |
1.2.2酱油腐败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 第14页 |
1.3 酱油的基本理化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14-16页 |
1.3.1 有机酸 | 第15页 |
1.3.2 含盐量 | 第15页 |
1.3.3 还原糖 | 第15-16页 |
1.4 胀罐酱油中产气微生物 | 第16-18页 |
1.4.1 肠杆菌 | 第16页 |
1.4.2 乳酸菌 | 第16-17页 |
1.4.3 芽孢杆菌 | 第17页 |
1.4.4 酵母菌 | 第17-18页 |
1.5 微生物研究方法的介绍 | 第18-23页 |
1.5.1 传统微生物方法介绍 | 第18-19页 |
1.5.2 非培养的生理生化方法 | 第19-20页 |
1.5.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0-23页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胀罐成品酱油的腐败微生物筛选与性质探究 | 第25-5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2.1.1 样品收集 | 第25页 |
2.1.2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1.3 材料与试剂 | 第26-27页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27-28页 |
2.1.5 培养基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9页 |
2.2.1 直接观察法 | 第28-29页 |
2.2.2 样品的pH值测定 | 第29页 |
2.2.3 样品的总酸度测定 | 第29-30页 |
2.2.4 酱油样品的有机酸-乳酸与乙酸的含量HPLC检测 | 第30页 |
2.2.5 样品的含盐量测定 | 第30-31页 |
2.2.6 酱油样品的还原糖含量测定 | 第31页 |
2.2.7 传统依赖性平板培养 | 第31-35页 |
2.2.8 酱油中微生物菌群的巢式PCR-DGGE分析 | 第35-39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51页 |
2.3.1 直接观察酱油样品 | 第39页 |
2.3.2 酱油样品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 第39-42页 |
2.3.3 平板培养法筛选纯菌株 | 第42-46页 |
2.3.4 巢式PCR-DGGE分析结果 | 第46-51页 |
2.4 分析讨论 | 第51-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酱醅中污染微生物的筛选与性质研究 | 第54-6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3.1.1 样品收集 | 第54页 |
3.1.2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54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54-55页 |
3.1.4 培养基 | 第55页 |
3.1.5 主要的试剂配方 | 第5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5-58页 |
3.2.1 菌株分离筛选 | 第55页 |
3.2.2 分析筛选菌株的表型特征 | 第55-56页 |
3.2.3 用ERIC-PCR与PCR-RFLP技术对筛选菌株分型和鉴定 | 第56-57页 |
3.2.4 采用species-specific PCR验证菌株种特异性和16S rRNA测序 | 第57-58页 |
3.2.5 筛选菌株的生长状况与酸碱活性 | 第58页 |
3.2.6 分离株的理化指标测定-pH值、生长温度和耐盐性探究 | 第58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58-65页 |
3.3.1 菌株的筛选鉴定 | 第58-62页 |
3.3.2 筛选菌株的生长曲线与酸碱性 | 第62-63页 |
3.3.3 筛选菌株的pH值、对温度和盐的耐受性结果 | 第63-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 第66页 |
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