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缘由 | 第8-9页 |
第二节 前人的研究成果综述 | 第9-14页 |
一、汉泰方位词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汉语“上”、“下”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汉语“上”、“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小结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范围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泰语“(?)”、“(?)”和汉语“上”的对比分析 | 第15-31页 |
第一节 泰语“(?)”、“(?)”的方位义与隐喻义分析 | 第15-23页 |
一、泰语“(?)”的方位义与隐喻义分析 | 第15-17页 |
二、泰语“(?)”的方位义与隐喻义分析 | 第17-18页 |
小结 | 第18-23页 |
第二节 汉语“上”的方位义与隐喻义分析 | 第23-31页 |
一、汉语“上”的方位义分析 | 第23-25页 |
二、汉语“上”的隐喻义分析 | 第25-28页 |
小结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泰语“(?)”、“(?)”和汉语“下”的对比分析 | 第31-44页 |
第一节 泰语“(?)”、“(?)”的方位义与隐喻义分析 | 第31-36页 |
一、泰语“(?)”的方位义与隐喻义分析 | 第31-35页 |
二、泰语“(?)”的方位义与隐喻义分析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页 |
第二节 汉语“下”的方位义与隐喻义分析 | 第36-44页 |
一、汉语“下”的方位义分析 | 第36-38页 |
二、汉语“下”的隐喻义分析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4页 |
第四章 泰国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上”、“下”习得情况调查分析 | 第44-55页 |
第一节 问卷设置 | 第44页 |
第二节 调查对象的情况说明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汉语“上”的方位义与隐喻义的调查分析 | 第45-51页 |
一、汉语“上”方位义的调查分析 | 第45-48页 |
二、汉语“上”隐喻义的调查分析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节 汉语“下”方位义与隐喻义的调查分析 | 第51-55页 |
一、汉语“下”方位义的调查分析 | 第51-52页 |
二、汉语“下”隐喻义的调查分析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偏误原因及教学启示 | 第55-59页 |
第一节 偏误原因 | 第55-56页 |
一、母语的负迁移 | 第55页 |
二、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 | 第55-56页 |
三、学习者的认知差异 | 第56页 |
第二节 教学启示 | 第56-59页 |
一、加强对比,预测重难点 | 第56-57页 |
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 第57页 |
三、加强直观教学,培养汉语认知思维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附录 1 | 第61-68页 |
附录 2 | 第68-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