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反义词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标记理论及不对称现象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有无标记项构词能力的不对称研究 | 第15-21页 |
2.1 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 | 第15-17页 |
2.2 构词能力的不对称 | 第17-20页 |
2.2.1 构词能力 | 第17页 |
2.2.2 构词总数的比较 | 第17-19页 |
2.2.3 与相同语素所构成双音节复合词的使用频率的不对称 | 第19-20页 |
2.3 小结 | 第20-21页 |
3. 有/无标记项所构成的词在中介语中的使用情况 | 第21-26页 |
3.1 有/无标记项所构复合词在中介语中的使用情况 | 第21-24页 |
3.1.1 中介语中有/无标记项所构成双音节复合词数量 | 第21-23页 |
3.1.2 有/无标记项所构双音节复合词在中介语中偏误率 | 第23-24页 |
3.2 有/无标记项与相同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在中介语中的使用情况 | 第24-25页 |
3.3 小结 | 第25-26页 |
4. 反义词不对称性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 第26-34页 |
4.1 课堂教学中反义词不对称性的教学策略 | 第26-27页 |
4.2 反义词有/无标记项的不对称性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 第27-29页 |
4.3 反义词教学课堂设计 | 第29-32页 |
4.4 小结 | 第32-34页 |
5. 结语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