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黑白芝麻的化学成分 | 第13-14页 |
1.2 芝麻木酚素的生物活性 | 第14-15页 |
1.3 立题依据 | 第15-18页 |
1.3.1 植物化学成分的抗氧化作用 | 第15-17页 |
1.3.2 植物化学成分的抗癌作用 | 第17页 |
1.3.3 抗氧化与抗癌的联系 | 第17-18页 |
1.3.4 体外模拟消化 | 第18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黑白芝麻的植物化学成分组成及抗氧化活性 | 第20-39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2.1 原材料 | 第20-21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1-23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2.3.1 黑芝麻和白芝麻提取物的总酚含量 | 第28-29页 |
2.3.2 黑芝麻和白芝麻提取物的总黄酮含量 | 第29-30页 |
2.3.3 六种化合物的HPLC定量测定 | 第30-33页 |
2.3.4 黑芝麻和白芝麻提取物的化学抗氧化 | 第33-34页 |
2.3.5 黑芝麻和白芝麻提取物的细胞抗氧化 | 第34-37页 |
2.3.6 相关性分析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黑白芝麻体外模拟消化及抗氧化活性 | 第39-52页 |
3.1 前言 | 第3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3.2.1 材料 | 第39-40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3.2.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3.3.1 体外模拟消化产物的总酚含量 | 第42-43页 |
3.3.2 体外模拟消化产物的总黄酮含量 | 第43-44页 |
3.3.3 黑芝麻和白芝麻体外模拟消化产物的化合物含量 | 第44-47页 |
3.3.4 黑芝麻和白芝麻体外模拟消化产物的ORAC值 | 第47-48页 |
3.3.5 黑芝麻和白芝麻体外模拟消化产物的细胞抗氧化结果 | 第48-50页 |
3.3.6 相关性分析 | 第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黑白芝麻体外模拟消化前后的抗增殖活性 | 第52-67页 |
4.1 前言 | 第5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4.2.1 材料 | 第52-53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6页 |
4.3.1 黑芝麻和白芝麻游离态和结合态提取物细胞抗增殖活性 | 第56-60页 |
4.3.2 芝麻体外模拟消化产物的细胞抗增殖活性 | 第60-62页 |
4.3.3 芝麻游离态提取物和小肠消化产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62-65页 |
4.3.4 相关性分析 | 第65-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芝麻中六种化合物的抗氧化与抗增殖活性 | 第67-74页 |
5.1 前言 | 第6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5.2.1 材料 | 第67页 |
5.2.2 方法 | 第67-68页 |
5.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3页 |
5.3.1 六种化合物的的化学抗氧化 | 第68-70页 |
5.3.2 六种化合物的的细胞抗氧化 | 第70-71页 |
5.3.3 六种化合物对HepG2细胞的毒性和抗增殖作用 | 第71-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