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被动语句比较及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1.3.1 汉语被动句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1.3.2 日语被动句的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3.3 中日被动句的对比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 | 第15页 |
1.3.4 小结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1.4.1 研究途径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3 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第2章 汉日被动句比较分析 | 第17-29页 |
2.1 汉日被动句受事的比较 | 第17-19页 |
2.2 汉日被动句谓语动词的比较 | 第19-21页 |
2.3 汉日被动句施事的比较 | 第21-23页 |
2.4 汉日被动句语用比较 | 第23-26页 |
2.5 汉日被动句的语义比较 | 第26-29页 |
第3章 日本留学生被动句偏误分类及原因分析 | 第29-44页 |
3.1 谓语动词的偏误及原因 | 第29-32页 |
3.1.1 谓语动词的误用 | 第29-30页 |
3.1.2 谓语动词遗漏 | 第30-31页 |
3.1.3 谓语动词偏误的原因 | 第31-32页 |
3.2 被动标记偏误及原因 | 第32-38页 |
3.2.1 被动标记遗漏 | 第32-35页 |
3.2.2 被动句误用 | 第35-37页 |
3.2.3 被动标记偏误原因 | 第37-38页 |
3.3 补语或助词“了”的遗漏、多余或误用及原因 | 第38-39页 |
3.3.1 补语偏误分析 | 第38页 |
3.3.2 助词“了”偏误分析 | 第38-39页 |
3.3.3 补语或助词“了”的偏误原因 | 第39页 |
3.4 施事与受事偏误及原因 | 第39-44页 |
3.4.1 施事位置错误 | 第40-41页 |
3.4.2 受事位置错误 | 第41-42页 |
3.4.3 施事与受事偏误的原因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教学建议 | 第44-52页 |
4.1 针对谓语动词偏误的教学建议 | 第44-46页 |
4.2 针对被动标记偏误的教学建议 | 第46-48页 |
4.3 针对补语及助词“了”的偏误的教学建议 | 第48-50页 |
4.4 针对施事和受事偏误的教学建议 | 第50-52页 |
第5章 总结 | 第52-53页 |
5.1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52页 |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