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植物乳杆菌素 | 第12-13页 |
1.3 植物乳杆菌素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 第13-16页 |
1.3.1 植物乳杆菌素的浓缩方法 | 第14-15页 |
1.3.2 植物乳杆菌素的纯化方法 | 第15-16页 |
1.4 植物乳杆菌素的抑菌机理 | 第16-18页 |
1.5 植物乳杆菌素合成调控 | 第18-20页 |
1.5.1 QS系统对植物乳杆菌素的合成调控 | 第18-20页 |
1.5.2 共培养对植物乳杆菌素合成影响 | 第20页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6.2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9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3-25页 |
2.1.1 菌株 | 第23页 |
2.1.2 培养基 | 第23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1.4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2 植物乳杆菌素的分离纯化 | 第25-32页 |
2.2.1 菌种活化及发酵液的提取 | 第25-26页 |
2.2.2 植物乳杆菌素对耐冷菌的敏感性试验 | 第26页 |
2.2.3 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植物乳杆菌素 | 第26-27页 |
2.2.4 收集液的除盐浓缩方法选择 | 第27页 |
2.2.5 Superdex Peptide 10/300 GL凝胶过滤层析纯化植物乳杆菌素 | 第27-28页 |
2.2.6 蛋白浓度测定 | 第28页 |
2.2.7 纯化阶段效价的测定 | 第28-29页 |
2.2.8 Tricine SDS-PAGE确定植物乳杆菌素分子量 | 第29-30页 |
2.2.9 HPLC检测植物乳杆菌素的纯度 | 第30-31页 |
2.2.10 LC-ESI/MS测定植物乳杆菌素分子量 | 第31页 |
2.2.11 植物乳杆菌素氨基酸成分分析 | 第31-32页 |
2.3 植物乳杆菌素对荧光假单胞菌抑菌机理研究 | 第32-35页 |
2.3.1 植物乳杆菌素对荧光假单胞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32页 |
2.3.2 植物乳杆菌素对荧光假单胞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32页 |
2.3.3 植物乳杆菌素对荧光假单胞菌细胞膜作用 | 第32-33页 |
2.3.4 植物乳杆菌素对荧光假单胞菌基因组DNA的作用 | 第33-34页 |
2.3.5 植物乳杆菌素对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 调控植物乳杆菌素合成的QS基因分析 | 第35-39页 |
2.4.1 植物乳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5页 |
2.4.2 目的基因pln ABCD的PCR扩增 | 第35-39页 |
第3章 植物乳杆菌素的分离纯化 | 第39-49页 |
3.1 植物乳杆菌素对嗜冷菌的抑制效果 | 第39-40页 |
3.2 植物乳杆菌细菌素的纯化 | 第40-45页 |
3.2.1 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植物乳杆菌素 | 第40-41页 |
3.2.2 活性组分的浓缩方法选择 | 第41-42页 |
3.2.3 Superdex Peptide 10/300 GL纯化植物乳杆菌素 | 第42页 |
3.2.4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42-43页 |
3.2.5 纯化阶段效价的测定 | 第43-44页 |
3.2.6 Tricine SDS-PAGE确定植物乳杆菌素分子量 | 第44-45页 |
3.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植物乳杆菌素的纯度 | 第45-46页 |
3.4 LC-ESI/MS离子阱液质联测定植物乳杆菌素分子量 | 第46页 |
3.5 植物乳杆菌素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植物乳杆菌素的抑菌机理研究 | 第49-56页 |
4.1 植物乳杆菌素对荧光假单胞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 植物乳杆菌素对荧光假单胞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植物乳杆菌素对荧光假单胞菌细胞膜的破坏 | 第51-52页 |
4.4 植物乳杆菌素对荧光假单胞菌基因组DNA的作用 | 第52-53页 |
4.4.1 荧光假单胞菌DNA提取验证 | 第52-53页 |
4.4.2 植物乳杆菌素对菌体DNA作用验证 | 第53页 |
4.5 植物乳杆菌素对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破坏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调控植物乳杆菌素合成的QS基因分析 | 第56-67页 |
5.1 植物乳杆菌基因组DNA提取的验证 | 第56-57页 |
5.1.1 琼脂糖电泳验证植物乳杆菌基因组DNA | 第56-57页 |
5.2 第一阶段PCR扩增QS基因的引物筛选及反应条件优化 | 第57-59页 |
5.2.1 PCR引物筛选及反应条件优化 | 第57-58页 |
5.2.2 PCR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5.3 第二阶段PCR扩增群体感应基因的引物筛选及反应条件优化 | 第59-62页 |
5.3.1 PCR引物筛选及反应条件优化 | 第59-61页 |
5.3.2 PCR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5.4 第三阶段PCR扩增群体感应基因的引物筛选及条件优化 | 第62-65页 |
5.4.1 PCR扩增引物的筛选及条件优化 | 第63-64页 |
5.4.2 PCR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5.5 植物乳杆菌群体感应基因的PCR产物测序结果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