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多样性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3 泸型白酒简介 | 第12-16页 |
1.3.1 泸型白酒的生产工艺 | 第13页 |
1.3.2 发酵季节对泸型白酒酿造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3 泸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的来源及在酿酒过程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1.3.4 传统培养方法研究泸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5 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泸型白酒中微生物的进展 | 第16页 |
1.4 东北传统酸菜简介 | 第16-21页 |
1.4.1 东北传统酸菜中微生物的概况 | 第18页 |
1.4.2 传统培养方法研究东北传统酸菜中微生物的进展 | 第18-19页 |
1.4.3 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东北酸菜中微生物的进展 | 第19-21页 |
1.5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1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第2章 泸型白酒酒醅中主要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4-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实验样品采集 | 第24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4页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2.1.4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4-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2.2.1 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26页 |
2.2.2 酒醅中主要细菌的分离纯化与形态学观察 | 第26-27页 |
2.2.3 生理生化试验 | 第27-28页 |
2.2.4 产醋酸定性试验 | 第28页 |
2.2.5 细菌16SrDNA鉴定 | 第28-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2.3.1 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结果 | 第30页 |
2.3.2 酒醅中主要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30页 |
2.3.3 产醋酸定性试验 | 第30-31页 |
2.3.4 生理生化实验 | 第31页 |
2.3.5 细菌的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泸型白酒冬夏酒醅发酵过程中细菌的群落演替 | 第34-54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2.1 实验样品采集 | 第34页 |
3.2.2 实验药品 | 第34页 |
3.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4-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40页 |
3.3.1 酒醅基因组提取方法 | 第35-37页 |
3.3.2 PCR扩增目的片段及回收 | 第37页 |
3.3.3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 第37页 |
3.3.4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3.4.1 酒醅基因组的提取 | 第40页 |
3.4.2 IlumimaMiseq测序结果 | 第40页 |
3.4.3 泸型白酒冬夏酒醅样品中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40-43页 |
3.4.4 泸型白酒冬夏酒醅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的演替情况 | 第43-47页 |
3.4.5 泸型白酒冬夏酒醅样品中物种系统进化分析 | 第47页 |
3.4.6 泸型白酒酒醅细菌组成与季节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3.4.7 泸型白酒醅细菌群落与其他香型白酒细菌群落的高通量测序结果对比 | 第48-49页 |
3.5 讨论 | 第49-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4章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东北传统酸菜发酵过程中细菌的群落演替 | 第54-74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4-57页 |
4.2.1 酸菜样品制备方法 | 第54-55页 |
4.2.2 实验样品采集 | 第55页 |
4.2.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55-56页 |
4.2.4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56页 |
4.2.5 试剂配置 | 第56-5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4.3.1 理化性质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 | 第57页 |
4.3.2 酸菜发酵液基因组提取方法 | 第57-58页 |
4.3.3 PCR扩增目的片段及回收 | 第58页 |
4.3.4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 第58页 |
4.3.5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71页 |
4.4.1 样品理化指标分析 | 第59页 |
4.4.2 酸菜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 第59-60页 |
4.4.3 IlluminaMiseq平台测序结果 | 第60-61页 |
4.4.4 酸菜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的演替 | 第61-65页 |
4.4.5 酸菜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分析 | 第65-66页 |
4.4.6 发酵0天与发酵成熟酸菜细菌群落的构成对比 | 第66-69页 |
4.4.7 东北酸菜细菌群落与韩国泡菜细菌群落的高通量测序结果对比. | 第69-71页 |
4.5 讨论 | 第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展望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