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体外消化过程中乳酸菌对丙烯酰胺的减控作用及机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9-18页
    1.1 丙烯酰胺简介第9-13页
        1.1.1 丙烯酰胺的形成机制第9-11页
        1.1.2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及现状第11-12页
        1.1.3 丙烯酰胺的危害第12-13页
    1.2 丙烯酰胺控制作用的研究第13-14页
        1.2.1 物理控制法第13页
        1.2.2 化学控制法第13-14页
        1.2.3 生物控制法第14页
    1.3 乳酸菌的益生作用第14-15页
        1.3.1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第14页
        1.3.2 维持胃肠道健康第14-15页
        1.3.3 增强人体免疫力第15页
        1.3.4 抗突变和抗肿瘤活性第15页
        1.3.5 其他生理功能第15页
    1.4 乳酸菌对膳食中有害物质的控制作用第15-17页
        1.4.1 乳酸菌对生物毒素的控制第15-16页
        1.4.2 乳酸菌对重金属的控制第16页
        1.4.3 乳酸菌对热加工食物中内源性危害物的控制第16-17页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7-18页
        1.5.1 课题研究意义第17页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17-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31页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18-20页
        2.1.1 试剂与药品第18-19页
        2.1.2 实验设备及材料第19-20页
        2.1.3 菌株及来源第20页
    2.2 溶液的配制第20-21页
        2.2.1 丙烯酰胺标准溶液的配制第20页
        2.2.2 磷酸盐缓冲溶液的配制第20页
        2.2.3 卡瑞试剂的配制第20-21页
        2.2.4 人工消化液的配制第21页
    2.3 实验方法第21-31页
        2.3.1 菌悬液的制备第21-22页
        2.3.2 乳酸菌对丙烯酰胺吸附率的测定第22页
        2.3.3 不同因素对乳酸菌减控丙烯酰胺能力的影响第22-24页
        2.3.4 乳酸菌对丙烯酰胺吸附机制的研究第24-25页
        2.3.5 食品体系中乳酸菌对丙烯酰胺的减控作用研究第25-26页
        2.3.6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乳酸菌对溶液中丙烯酰胺减控作用的影响第26-27页
        2.3.7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乳酸菌对麻花中丙烯酰胺减控作用的研究第27页
        2.3.8 固相萃取净化条件第27页
        2.3.9 丙烯酰胺检测方法的建立第27-30页
        2.3.10 数据分析第30-3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1-51页
    3.1 有效减控丙烯酰胺的乳酸菌菌株的筛选第31页
    3.2 菌株活性对减控丙烯酰胺作用的影响第31-32页
    3.3 乳酸菌吸附结合丙烯酰胺能力的影响因素第32-38页
        3.3.1 丙烯酰胺初始浓度对乳酸菌吸附结合AA能力的影响第32-33页
        3.3.2 乳酸菌菌株浓度对乳酸菌吸附结合AA能力的影响第33-34页
        3.3.3 培养时间对乳酸菌吸附结合AA能力的影响第34-35页
        3.3.4 pH值对乳酸菌吸附结合AA能力的影响第35-36页
        3.3.5 酶处理对乳酸菌吸附结合AA能力的影响第36-37页
        3.3.6 乳酸菌对丙烯酰胺吸附结合的稳定性第37-38页
    3.4 乳酸菌对丙烯酰胺吸附机制的研究第38-46页
        3.4.1 细胞壁粗提物和无细胞提取物对AA吸附能力的影响第38-39页
        3.4.2 细胞壁肽聚糖的提取和对AA吸附能力的研究第39-40页
        3.4.3 肽聚糖组成成分对乳酸菌吸附结合AA能力的影响第40-42页
        3.4.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肽聚糖与丙烯酰胺结合前后官能团的变化第42-46页
    3.5 褐色发酵乳中乳酸菌对丙烯酰胺的减控作用第46-47页
    3.6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乳酸菌对溶液中丙烯酰胺减控作用的研究第47-48页
    3.7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乳酸菌对麻花中丙烯酰胺减控作用的研究第48-51页
4 结论第51-53页
    4.1 全文总结第51-52页
    4.2 论文的创新点第52页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52-53页
5 展望第53-54页
6 参考文献第54-61页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1-62页
8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占道施工对区域路网容量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四方相氧化锆陶瓷相变行为的相场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