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玉米醇溶蛋白与玉米肽复合纳米颗粒制备及其输送、抗氧化性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玉米醇溶蛋白及玉米肽的概述第13-17页
        1.2.1 玉米醇溶蛋白第13-15页
        1.2.2 玉米肽第15-17页
    1.3 纳米包埋技术第17-19页
        1.3.1 超临界 CO_2反溶剂法第18-19页
        1.3.2 水相反溶剂法第19页
    1.4 多糖对于蛋白质的修饰在纳米包埋材料中的应用第19-20页
    1.5 纳米包埋颗粒在食品与医药领域的应用第20-21页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页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超临界 CO_2反溶剂法制备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第23-38页
    2.1 引言第23-24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4-25页
        2.2.1 主要试剂第24页
        2.2.2 主要实验仪器第24-25页
    2.3 实验方法第25-27页
        2.3.1 样品的预处理第25页
        2.3.2 SAS 制备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过程第25-26页
        2.3.3 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制备条件的选择第26页
        2.3.4 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的粒度分布与 Zeta-电位的测定第26页
        2.3.5 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中异黄酮包封率与荷载率的测定第26-27页
        2.3.6 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第27页
        2.3.7 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第27页
        2.3.8 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27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7-37页
        2.4.1 玉米醇溶蛋白浓度对于玉米醇溶蛋白颗粒的影响第27-29页
        2.4.2 压力对于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的影响第29-30页
        2.4.3 温度对于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的影响第30页
        2.4.4 进样速度对于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的影响第30-32页
        2.4.5 玉米醇溶蛋白与大豆异黄酮质量比对于复合颗粒的影响第32-33页
        2.4.6 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中异黄酮的荷载率与包封率第33-34页
        2.4.7 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的形貌分析第34-35页
        2.4.8 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第35-36页
        2.4.9 大豆异黄酮/玉米醇溶蛋白复合颗粒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36-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水相玉米肽、非水相玉米肽与α-生育酚共组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26第38-63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9-41页
        3.2.1 主要试剂第39-40页
        3.2.2 主要实验仪器第40-41页
    3.3 实验方法第41-45页
        3.3.1 玉米肽的制备第41页
        3.3.2 玉米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第41页
        3.3.3 玉米肽疏水值的分析第41-42页
        3.3.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玉米肽的结构第42页
        3.3.5 TOC/玉米肽复合颗粒的制备第42-43页
        3.3.6 TOC/玉米肽复合颗粒粒度分布与 Zeta-电位的测定第43页
        3.3.7 TOC/玉米肽复合颗粒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43页
        3.3.8 TOC/玉米肽复合颗粒中 TOC 包封率的测定第43页
        3.3.9 TOC/玉米肽复合颗粒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第43页
        3.3.10 TOC/玉米肽复合颗粒的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第43-4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5-61页
        3.4.1 水相玉米肽与非水相玉米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第45-47页
        3.4.2 水相玉米肽与非水相玉米肽的结构鉴定第47-48页
        3.4.3 TOC/玉米肽复合颗粒的粒度分布第48-49页
        3.4.4 TOC/玉米肽复合颗粒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图谱分析第49-50页
        3.4.5 制备参数对 TOC/玉米肽复合颗粒的影响第50-56页
        3.4.6 TOC/玉米肽复合颗粒的形貌分析第56-58页
        3.4.7 TOC/玉米肽复合颗粒的抗氧化性分析第58-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玉米肽-麦芽糊精糖基化产物与α-生育酚共组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第63-83页
    4.1 引言第63-64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64-66页
        4.2.1 主要试剂第64-65页
        4.2.2 主要实验仪器第65-66页
    4.3 实验方法第66-69页
        4.3.1 玉米肽-麦芽糊精糖基化产物的制备第66页
        4.3.2 玉米肽-麦芽糊精糖基化产物褐变程度的测定第66页
        4.3.3 邻苯二甲醛(OPA)法测量玉米肽-麦芽糊精糖基化产物接枝度第66页
        4.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66-67页
        4.3.5 玉米肽及玉米肽-麦芽糊精糖基化产物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第67页
        4.3.6 玉米肽及玉米肽-麦芽糊精糖基化产物疏水值的分析第67页
        4.3.7 TOC/玉米肽-麦芽糊精复合颗粒的制备第67页
        4.3.8 TOC/玉米肽-麦芽糊精复合颗粒粒度分布与 Zeta-电位的测定第67页
        4.3.9 TOC/玉米肽-麦芽糊精复合颗粒中 TOC 荷载率与包封率测定第67-68页
        4.3.10 TOC/玉米肽-麦芽糊精复合颗粒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第68页
        4.3.11 TOC/玉米肽-麦芽糊精复合颗粒在模拟胃环境下释放性能的测定第68页
        4.3.12 TOC/玉米肽-麦芽糊精复合颗粒的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第68-69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9-82页
        4.4.1 玉米肽-麦芽糊精糖基化产物的性质与结构分析第69-71页
        4.4.2 -生育酚/玉米肽-麦芽糊精复合颗粒的粒度分布第71-72页
        4.4.3 TOC/玉米肽-麦芽糊精复合颗粒傅里叶变换红外图谱分析第72-73页
        4.4.4 制备参数对 TOC/玉米肽-麦芽糊精复合颗粒的影响第73-76页
        4.4.5 TOC/玉米肽-麦芽糊精复合颗粒的包封率及荷载率第76-77页
        4.4.6 TOC/玉米肽-麦芽糊精复合颗粒在模拟胃环境下的释放特性第77-78页
        4.4.7 TOC/玉米肽-麦芽糊精复合颗粒的形貌分析第78-79页
        4.4.8 TOC/玉米肽-麦芽糊精复合颗粒的抗氧化性分析第79-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一、结论第83-84页
    二、创新点第84页
    三、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5-96页
致谢第96-97页
附件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瓜蛋白酶水解和磷酸化修饰对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下一篇:流变学分析在搅打奶油品质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