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泡菜中乳酸菌特性分析及模拟肠道存活定殖作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乳酸菌第11-14页
        1.1.1 乳酸菌的概念及类别第11页
        1.1.2 乳酸菌的分离及鉴定第11-12页
        1.1.3 乳酸菌特性分析及应用领域第12-13页
        1.1.4 乳酸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第13-14页
    1.2 泡菜及其中乳酸菌第14-18页
        1.2.1 泡菜概述第14-15页
        1.2.2 泡菜的营养价值及安全问题第15-16页
        1.2.3 泡菜中乳酸菌的种类及作用机理第16-18页
        1.2.4 泡菜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前景第18页
    1.3 乳酸菌肠道定殖作用第18-20页
        1.3.1 定殖作用的概念及研究第18-19页
        1.3.2 乳酸菌的肠道定殖机理第19-20页
        1.3.3 乳酸菌肠道定殖作用的研究第20页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1.4.1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4.2 拟解决问题第21页
        1.4.3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第22-34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22-23页
        2.2.1 实验材料第22页
        2.2.2 试剂第22页
        2.2.3 培养基与溶液第22-23页
        2.2.4 仪器设备第23页
    2.3 研究方法第23-26页
        2.3.1 泡菜中菌种的分离第23-25页
        2.3.2 分离所得菌种的纯化第25页
        2.3.3 分离所得乳酸菌种的初步确定第25-26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6-33页
        2.4.1 泡菜中菌种的分离结果与分析第26-27页
        2.4.2 分离所得菌种的纯化结果与分析第27页
        2.4.3 分离所得乳酸菌种初步确定结果与分析第27-28页
        2.4.4 对初步确定的乳酸菌种编号及性状总结第28-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分离所得乳酸菌特性分析第34-44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34-36页
        3.2.1 实验材料第34-35页
        3.2.2 试剂第35页
        3.2.3 培养基与溶液第35-36页
        3.2.4 仪器设备第36页
    3.3 实验方法第36-38页
        3.3.1 溶血实验第36-37页
        3.3.2 产组胺实验第37页
        3.3.3 抑菌实验第37-38页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8-43页
        3.4.1 溶血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8页
        3.4.2 产组胺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8-39页
        3.4.3 抑菌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9-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模拟肠道存活定殖作用及优良菌株鉴定第44-61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44-47页
        4.2.1 实验材料第44-45页
        4.2.2 试剂第45页
        4.2.3 培养基与溶液第45-46页
        4.2.4 仪器设备第46-47页
    4.3 研究方法第47-50页
        4.3.1 模拟胃液的耐酸实验第47页
        4.3.2 耐胆盐实验第47-48页
        4.3.3 药敏性实验第48页
        4.3.4 细胞表面疏水性实验第48页
        4.3.5 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实验第48-49页
        4.3.6 优良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9-50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0-59页
        4.4.1 模拟胃液耐酸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0-52页
        4.4.2 耐胆盐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2-54页
        4.4.3 药敏性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4-55页
        4.4.4 细胞表面疏水性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5-56页
        4.4.5 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6页
        4.4.6 优良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与分析第56-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结论与展望第61-64页
参考文献第64-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件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轨大直径盾构机组装新技术研究
下一篇:清鸡汤的关键技术与工业化生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