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 ·液体食品的分类 | 第10-11页 |
| ·微波加热对液体食品升温特性的影响 | 第11-12页 |
| ·微波加热杀菌原理及其特点 | 第12-14页 |
| ·微波杀菌在液体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 ·微波杀菌在固液共存食品体系中的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2章 微波对含颗粒液体食品杀菌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18-42页 |
| ·前言 | 第18-19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19页 |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19-22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19-20页 |
| ·升温曲线的测定 | 第20页 |
| ·微生物接种方法 | 第20页 |
| ·杀菌处理 | 第20-21页 |
| ·菌落总数检测 | 第21页 |
| ·微生物残活率计算 | 第21页 |
| ·单位功率的计算 | 第21-22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2-40页 |
| ·微波加热过程中样品的温度分布 | 第22-23页 |
| ·微波功率对样品升温特性和菌落总数的影响 | 第23-25页 |
| ·果粒质量浓度对微波杀菌效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不同杀菌方式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微波,传统加热对微生物死亡特性值的影响 | 第27-32页 |
| ·微波加热对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杀菌动力学描述模型的比较分析 | 第32-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3章 微波杀菌对含果粒糖溶液样品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42-53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42-43页 |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43页 |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43页 |
| ·动力学模型 | 第43-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 ·杀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第44-46页 |
| ·杀菌过程中维生素 C 的变化 | 第46-50页 |
| ·杀菌过程中的褐变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4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微波对含颗粒液态食品杀菌效果的研究 | 第53-66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 ·材料与设备同2.2 | 第53页 |
| ·样品的制备同2.3.1 | 第53-54页 |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54页 |
| ·响应面法试验设计 | 第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 ·以微生物残菌数为响应值的回归正交试验 | 第55-58页 |
| ·以 VC 含量为响应值的回归正交试验 | 第58-61页 |
| ·以褐变指数为响应值的回归正交试验 | 第6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5章 微波杀菌对含颗粒液体食品的品质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 第66-75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 ·材料与设备同2.2 | 第66页 |
| ·样品的制备同2.3.1 | 第66页 |
| ·杀菌处理和保藏方法 | 第66-67页 |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67页 |
| ·货架期预测模型 | 第6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 ·贮藏期菌落总数的变化 | 第67-69页 |
| ·贮藏期 VC 含量的变化 | 第69-72页 |
| ·贮藏期的褐变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5-78页 |
| ·本研究的结论 | 第75-76页 |
| ·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