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14页 |
1. 关于“的”字研究 | 第11-12页 |
2. 关于“地”字研究 | 第12-13页 |
3. 关于“得”字研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 第14-15页 |
一 斯里兰卡学生在使用结构助词“的”“地”“得”时出现的偏误 | 第15-20页 |
(一)“的”字偏误出现的情况 | 第15-17页 |
1. 遗漏 | 第15页 |
2. 误代 | 第15-16页 |
3. 添加 | 第16页 |
4. 错位 | 第16-17页 |
(二)“地”字偏误出现的情况 | 第17-18页 |
1. 遗漏 | 第17页 |
2. 误代 | 第17页 |
3. 添加 | 第17页 |
4. 错位 | 第17-18页 |
(三)“得”字偏误出现的情况 | 第18-20页 |
1. 遗漏 | 第18页 |
2. 误代 | 第18页 |
3. 添加 | 第18-19页 |
4. 错位 | 第19-20页 |
二 斯里兰卡留学生使用汉语结构助词出现偏误的原因探究分析 | 第20-40页 |
(一)“的”“地”“得”的语义与语法范畴 | 第20-27页 |
1. “的”“地”“得”的语义演变 | 第20-21页 |
2. “的”字的语法范畴 | 第21-24页 |
3. “地”的语法范畴 | 第24-26页 |
4. “得”的语法范畴 | 第26-27页 |
(二)“的”“地”“得”在僧伽罗语中的分布及特点 | 第27-29页 |
1. 结构助词“的”与僧伽罗语的对比 | 第27-28页 |
2. 结构助词“地”“得”与僧伽罗语的对比 | 第28-29页 |
(三) 斯里兰卡学生“的”“地”“得”的习得情况及偏误分析 | 第29-35页 |
1. 结构助词“的”的偏误分析 | 第30-33页 |
2. 结构助词“地”的偏误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构助词“得”的偏误分析 | 第34-35页 |
(四) 产生偏误的原因分析 | 第35-40页 |
1. 语言负迁移 | 第35-36页 |
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36-37页 |
3.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第37-38页 |
4. 学习环境影响 | 第38-40页 |
三 针对斯里兰卡学生常见偏误的教学策略 | 第40-49页 |
(一) 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偏误 | 第40页 |
(二) 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 第40-47页 |
1. 合适的课前导入 | 第41页 |
2. 语法点的展示 | 第41-44页 |
3. 语法点的解释 | 第44-45页 |
4. 语法点的练习 | 第45-47页 |
5. 语法点的归纳 | 第47页 |
(三)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47-49页 |
1. 语法术语的表达 | 第47-48页 |
2. 语法偏误的分析 | 第48页 |
3. 表述的浅化和简化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