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强劲的“汉语风” | 第8页 |
1.1.2“说长法”的萌芽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1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2 教学意义 | 第9页 |
1.3.3 推广意义 | 第9-1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4.1 英语口语课堂相关教学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4.2 国内相关教学原则“学相伴,用相随”的研究 | 第12-13页 |
1.4.3 国内汉语二语口语相关教学研究 | 第13-14页 |
1.4.4 口语交际能力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1.5.2 统计分析法 | 第16页 |
1.5.3 对比分析法 | 第16页 |
1.5.4 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 | 第16页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7 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1.7.1 学伴用随理论 | 第18-19页 |
1.7.2 输入与输出假设理论 | 第19-20页 |
1.7.3 情感过滤假说 | 第20-22页 |
1.7.4 心理学理论: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 第22-24页 |
1.8“说长法”的概念、特征和优势 | 第24-26页 |
1.8.1 概念 | 第24-25页 |
1.8.2 特征 | 第25页 |
1.8.3 优势 | 第25-26页 |
1.9“说长法”课堂教学研究设计原则 | 第26-29页 |
1.9.1 口语性原则 | 第26-27页 |
1.9.2 循序渐进原则 | 第27页 |
1.9.3 趣味性原则 | 第27-29页 |
第2章“说长法”教学研究设计与实践 | 第29-43页 |
2.1 实践研究背景 | 第29-30页 |
2.1.1 教学对象 | 第29页 |
2.1.2 师资力量 | 第29-30页 |
2.1.3 教材 | 第30页 |
2.2“说长法”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 第30-33页 |
2.2.1 教学内容的选取 | 第30-32页 |
2.2.2 教学任务的安排 | 第32页 |
2.2.3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 第32-33页 |
2.3“说长法”的教学步骤 | 第33-37页 |
2.3.1 课前准备 | 第33页 |
2.3.2 组织教学 | 第33-34页 |
2.3.3 课堂活动开展 | 第34-36页 |
2.3.4 课后作业布置 | 第36-37页 |
2.4 教学案例 | 第37-41页 |
2.5 教学实践过程需注意的问题与小结 | 第41-43页 |
2.5.1 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1-42页 |
2.5.2 课堂实践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说长法”课堂教学检测与分析 | 第43-62页 |
3.1 实践前:记录学生口语的情况 | 第43页 |
3.2 实践中:学生口语输出情况 | 第43-44页 |
3.2.1 无输出 | 第43页 |
3.2.2 有输出 | 第43-44页 |
3.3 实践后:口语测试 | 第44-47页 |
3.3.1 测试准备 | 第44-45页 |
3.3.2 测试内容 | 第45页 |
3.3.3 测试步骤 | 第45-46页 |
3.3.4 测试评分 | 第46-47页 |
3.4 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47-59页 |
3.4.1 测试结果统计 | 第47-55页 |
3.4.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3.5 问卷调查分析 | 第59-61页 |
3.5.1 学生反馈 | 第59-60页 |
3.5.2 教师的反馈 | 第60-61页 |
3.6 研究启示 | 第61-62页 |
3.6.1 研究收获 | 第61页 |
3.6.2 研究教学期望 | 第61-62页 |
第4章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中文版 | 第67-69页 |
附录B 调查问卷英文版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