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水剂法提油概述 | 第10页 |
·水剂法提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水剂(酶)法提油工艺研究 | 第12-13页 |
·水剂(酶)法提油工艺中乳状液的破乳 | 第13-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本论文的特色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水剂法提取花生油和蛋白的工艺研究 | 第18-28页 |
·引言 | 第1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8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8-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0-26页 |
·固液比对油脂和蛋白质得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pH 对油脂和蛋白质得率的影响 | 第21-22页 |
·温度对油脂和蛋白质得率的影响 | 第22页 |
·提取时间对油脂和蛋白质得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提油率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23-24页 |
·提蛋白率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24-25页 |
·花生预处理方式对油和蛋白提取率及油脂分布的影响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酶法破乳工艺研究 | 第28-45页 |
·引言 | 第2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8-29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3页 |
·干磨乳状液主要成分 | 第31页 |
·干磨乳状液的蛋白酶破乳酶种筛选 | 第31-33页 |
·2709 碱性蛋白酶对干磨乳状液破乳的单因素试验 | 第33-35页 |
·干磨乳状液 2709 蛋白酶和磷脂酶 A2的破乳率比较 | 第35页 |
·湿磨乳状液主要成分 | 第35-36页 |
·湿磨乳状液破乳单因素试验 | 第36-38页 |
·湿磨乳状液破乳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 第38-42页 |
·湿磨乳状液破乳扩大化实验 | 第42页 |
·湿磨乳状液 2709 蛋白酶和磷脂酶 A2的破乳率比较 | 第42页 |
·pH 对花生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酶法破乳进程及机理研究 | 第45-56页 |
·引言 | 第4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5-46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破乳率与蛋白质水解度的关系 | 第47-48页 |
·破乳进程乳状液油滴变化 | 第48-54页 |
·荧光标记技术观察乳状液酶解前后微观结构变化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酶法破乳油的品质评价 | 第56-64页 |
·引言 | 第5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6-57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破乳油的基本理化指标 | 第58-59页 |
·破乳油的氧化稳定性 | 第59-61页 |
·维生素 E 含量的评价与比较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