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 本体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二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第三节 选题范围和语料来源 | 第12页 |
第四节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一 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状态补语情况的偏误调查 | 第16-20页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第16-18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16页 |
二 调查项目 | 第16-17页 |
三 调查方法 | 第17-18页 |
四 调查对象 | 第18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状态补语的偏误类型 | 第20-26页 |
第一节 遗漏 | 第20-21页 |
一 “得”字遗漏 | 第20页 |
二 动词遗漏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缺失 | 第21页 |
第三节 错序 | 第21-22页 |
一 “得”字前后成分倒置 | 第21-22页 |
二 否定副词的位置偏误 | 第22页 |
第四节 混用 | 第22-23页 |
一 状态补语与可能补语的混用 | 第22-23页 |
二 状态补语与状语的混用 | 第23页 |
第五节 误代 | 第23-24页 |
一 误用助词“了”代替“得” | 第23-24页 |
二 误用动词“成”代替“得” | 第24页 |
三 误用助词“的”代替“得” | 第24页 |
第六节 搭配不当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状态补语的偏误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第一节 母语负迁移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文化因素负迁移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29页 |
第四节 外部环境因素 | 第29-30页 |
第五节 学习者个人因素 | 第30-31页 |
第五章 针对日本学生汉语状态补语教学的建议 | 第31-37页 |
第一节 基于三个平面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的建议 | 第31-34页 |
一 针对状态补语的语义特点来设计教学的建议 | 第32-33页 |
二 针对状态补语的句法使用条件来设计教学的建议 | 第33页 |
三 结合状态补语的语用中的语境背景来设计教学的建议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采用语感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建议 | 第34-37页 |
一 以朗读跟说的方式训练语感进行状态补语教学设计的建议 | 第34-35页 |
二 以复述的方式训练语感进行状态补语教学设计的建议 | 第35-36页 |
三 以情景对话的方式训练语感进行状态补语教学设计的建议 | 第36-3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一 附加练习题 | 第41-44页 |
附录二 调查测试问卷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