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肿瘤科
中药预防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扶正胶囊与甲地孕酮随机对照治疗52例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研究
滋水清肝饮对内分泌治疗后乳腺癌小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
102例乳腺癌证候调查
不同艾灸方法对肿瘤化疗毒副反应的临床研究
雌激素活性植物中药干预激素依赖型乳腺癌安全性的文献研究
PET评价槐耳浸膏治疗乳腺癌荷瘤裸鼠的实验研究
中药塌渍治疗肝癌(气滞血瘀型)疼痛的临床研究
十全大补汤配合艾灸疗法治疗NSCLC化疗后骨髓抑制(脾肾亏虚型)的临床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高位保留灌肠防治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健脾化瘀法治疗脾虚血瘀型肝癌TACE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
探讨台湾地区大肠癌患者使用中医之处方模式及存活分析
寒热证候大鼠大肠癌癌变过程肠上皮Vang1、Lg1和Podx1表达差异分析
健脾化瘀方通过miRNA-570对B7-H1/PD-1通路的调控促进肝癌休眠
乳腺癌中医辨证施治用药规律研究
MAPKs信号转导通路在天然冰片调控体外BTB通透性中的作用
从厥阴、中气治疗神经母细胞瘤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中晚期大肠癌化疗后中医证候变化规律探讨
益气活血解毒方调控Tregs相关SNPs位点治疗气虚血瘀型晚期卵巢癌的研究
曹利平教授学术思想及健脾清肺汤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
扶正活血解毒方药对肿瘤干细胞依赖于PMNs促肿瘤转移的作用研究
朴炳奎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及解毒消疹方治疗肿瘤靶向药所致皮疹的临床研究
益气养阴法中药防治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系统评价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基于中国癌症幸存人群需求与国外实践经验的中医药肿瘤康复服务模式研究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胃癌前病变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祛邪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研究及优劣势病例特点初探
自然态鼻咽癌中医舌象及经络特征初步研究
肺癌转移的“痰毒”理论、证候分布及临床研究
胃癌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脾胃虚寒型胃癌的iTRAQ研究和个体化治疗分子检测
结直肠癌中医证型观察及脾虚湿盛型组织iTRAQ蛋白组学分析
中药单体槲皮素通过抑制LSD1干预上皮性卵巢癌侵袭的机制研究
丁香骨痛方外敷治疗骨转移癌痛阴证的临床研究及对ET-1的影响
基于四象学说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与体质的关系
中医证型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200例乳腺癌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研究
甲状腺癌术后中医证候分布和证候要素的临床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素及辨证分型的研究
进展期胃癌中医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
基于TCGA、临床样本数据和体内外实验研究TRP受体家族在肿瘤辨证中的作用
加味芍甘附子汤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
Ⅳ期大肠癌患者转移部位与中医证型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金黄散外敷恶性肿瘤包块的临床疗效观察
耳针联合逍遥散治疗康复期肝郁气滞型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
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药效研究
育阴清热法治疗食管癌术后胃阴亏虚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研究
进展期大肠癌内镜下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探讨
大肠癌UGT1A1*28基因多态性及中医证型特点分析对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结局的影响
调肝健脾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