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综述一 骨转移疼痛的中医认识 | 第13-22页 |
1 古代学者对骨转移疼痛的认识 | 第13页 |
2 骨转移疼痛的病因病机 | 第13-14页 |
3 对骨转移疼痛的辩证思路 | 第14-15页 |
4 中医药治疗 | 第15-20页 |
4.1 内治法 | 第15-16页 |
4.2 外治法 | 第16-17页 |
4.3 针灸 | 第17-19页 |
4.4 灌肠疗法 | 第19页 |
4.5 其他治疗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页 |
综述二 骨转移疼痛的西医认识 | 第22-34页 |
1 骨转移癌痛的发病机制 | 第22-23页 |
2 骨癌痛与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 | 第23页 |
3 骨转移癌痛的治疗 | 第23-29页 |
3.1 双磷酸类药物的治疗 | 第23-24页 |
3.2 新型靶向药物 | 第24-25页 |
3.3 止痛药物治疗 | 第25页 |
3.4 放射治疗 | 第25-26页 |
3.5 外科治疗 | 第26页 |
3.6 热疗 | 第26-27页 |
3.7 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 | 第27页 |
3.8 介入治疗 | 第27页 |
3.9 心理治疗 | 第27-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34-42页 |
1 临床资料 | 第34-36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34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34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34页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4页 |
1.5 终止研究标准 | 第34-35页 |
1.6 疼痛强度评估 | 第35页 |
1.7 生活质量评价 | 第35页 |
1.8 血浆内皮素-1检测 | 第35页 |
1.9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记录 | 第35-36页 |
2 研究程序 | 第36-39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36页 |
2.2 研究目标 | 第36页 |
2.3 入组前筛选 | 第36页 |
2.4 治疗措施 | 第36-3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3.1 随机化 | 第39-40页 |
3.2 药品编盲 | 第40页 |
3.3 盲法及揭盲 | 第40页 |
4 结果分析 | 第40页 |
4.1 统计方法选择 | 第40页 |
5 研究伦理问题 | 第40-41页 |
6 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研究结果 | 第42-52页 |
1 一般资料 | 第42-44页 |
1.1 年龄分布 | 第42页 |
1.2 性别分布 | 第42-43页 |
1.3 病种分布 | 第43页 |
1.4 疼痛贴敷部位 | 第43页 |
1.5 疼痛程度情况 | 第43-44页 |
1.6 生活质量评价 | 第44页 |
2 结果 | 第44-52页 |
2.1 疼痛评分(NRS)比较 | 第44-45页 |
2.2 疼痛缓解率 | 第45-47页 |
2.3 吗啡的剂量 | 第47-48页 |
2.4 生活质量评价(QOL) | 第48-49页 |
2.5 血浆ET-1的浓度 | 第49-50页 |
2.6 爆发痛情况 | 第50页 |
2.7 不良反应情况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58页 |
1 一般情况分析 | 第52-53页 |
2 结果 | 第53-55页 |
2.1 疗效分析 | 第53-54页 |
2.1.1 疼痛程度 | 第53页 |
2.1.2 骨转移癌痛缓解率 | 第53-54页 |
2.1.3 止痛药物日剂量 | 第54页 |
2.1.4 爆发痛情况 | 第54页 |
2.2 血浆ET-1的浓度 | 第54页 |
2.3 生活质量评价 | 第54-55页 |
2.4 不良反应 | 第55页 |
2.5 安全性指标 | 第55页 |
3 "丁香骨痛方"穴位贴敷治疗骨转移癌痛阴证的理论分析 | 第55-56页 |
4 血浆ET-1的浓度与骨转移癌痛的关系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